佛学4
极微:最小的物质实体;刹那:最小的时间实体
最小的、恒常不变且不可分的物质实体是真实存在的。
印度佛教专门发展出了逻辑学训练内容,称为“因明学”。“因”的意思是逻辑推理,“明”的意思是知识、智慧,所以“因明”的意思就是逻辑推理的知识。
有了“刹那”,时间和物质就都有了最小单体,物质单体随着时间单体聚散离合,所以一切复合体都没有自性,不由自主,这就解释了何为“诸法无我”。
(1)“极微”彼此之间并不接触;(2)“极微”理论用合乎逻辑的论证和精巧的构思来解释万事万物的生灭原理,很有科学精神,和那些一味让人去“悟”的神秘主义截然不同。
佛教修行的目的,就是让你摆脱“有为法”,进入“无为法”,也就是涅槃境界。
“二十年来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人世刹那顷,汝身能几秋”
佛陀把婆罗门教的“有”说成了“无”,而在他涅槃之后,高僧们又纷纷煞费苦心地把“无”再拣选一些回归到“有”。
所谓“实有”,就是说极微不是复合体,而是单体,它不是“五蕴”的因缘和合,而是一种独立自存、恒常不变的物质,无论世界千变万化,无论“我”千变万化,它都是“恒久远,永流传”的。
就这样,“无常”的世界里终于出现了恒常不变的东西,不仅如此,事物的相状也可以是恒常不变的。
补特伽罗、人无我、法无我、三科,还要记住为什么《心经》属于大乘经典。
印度的耆那教认为万事万物的基本元素有六种:命我、法、非法、空间、时间和补特伽(qié)罗。
“人无我”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无我”,“法无我”是指构成我们身体、意识、行为和核心特质的“三科”也都是“无”。
三科:阴、界、入。
“阴”称“五蕴”。“界”太繁琐略去。“入”有十二项,是由“五蕴”当中的识蕴细分来的,属于外部的叫六尘,也叫六境,分别是色、声、香、味、触、法,就是颜色、声音、味道等。
属于我们自身内部的叫六门,也叫六根,分别是眼、耳、鼻、舌、身、意,人就是靠着它们来认识世界的。眼对应着色,耳对应着声,依次类推。我们说出家人“六根清净”,说的就是他的“眼、耳、鼻、舌、身、意”都在专注着修行,眼睛不乱看,耳朵不乱听,心里不胡思乱想。六根对六尘分别起作用,眼睛对颜色起的作用就是“看”,耳朵对声音起的作用就是“听”,这些作用统称六识。
“三科三十六对”之于禅宗,就相当于“四法印”之于佛教。
家庭也好,国家也好,都是想象的共同体,并不是独立实体,你把想象的共同体当成独立实体,这就是错误的执念。
“四无量”是禅定的一种方式,在修这种禅定的时候,需要无差别地把众生当作观想对象,做到“慈、悲、喜、舍”四点。简单讲,“慈无量”就是博爱,“悲无量”和“喜无量”就是为众生受苦而悲伤,为众生得救而喜乐,“舍无量”就是对众生平等相待。
今天一些寺庙的墙壁上,一边写着“常乐我净”,另一边写着“慈悲喜舍”,恰好构成对仗,就是这么来的。
常乐我净无俗尘,慈悲喜舍有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