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中国诗词大会》都会在春节过后播出,今年虽然有疫情,但也并未中断。
这个节目从开播到现在,今年已经是第六季了,这是我最喜欢看的节目之一,每期必看。今年开播的时期,虽然是疫情最严重的时期,但由于喜欢,看的时候,暂时忘记了疫情带来的焦虑。
看节目时,自然也跟着选手们一起进行答题,看到他们答对时,替他们高兴,看到他们答措时,不免替他们有些惋惜。听到好的诗词名句时,也随手记下来,以备后用。尤其是几位点评老师对古诗词娓娓道来的的讲解和剖析,使我对古诗词的意境有了更深的理解,他们对古诗词的捻熟和讲解,更使我佩服不已。所以,看这个节目对我来说,是一场极为享受的视听盛宴。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场的年龄最小的参赛选手,叫王恒屹,只有五岁半,来自青岛,认识3000多字,会背580多首诗词。答题之前,主持人让他用一联古诗包含百人团里随机抽出的人的姓氏,只见他对答如流,好不怯场。下来的答题过程中,他也是每题必对,全场满分。另一位是年龄最大的奶奶选手,叫刘敏华,83岁,她答题的时候不慌不忙,沉着冷静,也是全场满分……
这一小一老,学习古诗词的精神令人佩服,也代表了国人对古诗词的热爱程度。
看了这个节目之后,也激起了我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然而,从何学起呢?
我想起了三年前从手机里摘抄的100首关于描写春天的诗词。记得当时我专门找了一个新的笔记本,工作之余很认真地把100首关于描写春天的诗句摘抄了下来。想着以后有机会读读背背,没想到今天便派上了用场。
由于疫情在家,为了去拿这个笔记本,我专门全部武装了一下,骑着自行车去学校拿回了这个笔记本。
翻开日记本,第一篇是杜甫的《春夜喜雨》,我把这首诗重新抄写在一张纸上,不懂的词句,查阅以后标注在上面,第一步先理词意,接下来再朗读背诵,直至背熟。
从3月16日开始,我每天背诵一首古诗词。前一天把第二天要背的古诗词先抄下来,标注好不太理解的词句后,先读上几遍,第二天上午先用十分钟左右去背读诗词。以后每天开始的时候都从第一首开始读诗、背诗,一直读到当天的诗为止,反复轮流背读。
就这样,从杜甫的《春夜喜雨》、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到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杜牧的《江南春》;从韩愈的《春雪》、白居易的《南湖早春》到王安石的《春夜》、李白的《春思》;从王昌龄的《闺怨》、丘逢甲的《春愁》到王令的《送春》,张藉的《春别曲》……这一首首背下来,不自不觉中在上班前经熟读熟背了30多首。仔细算来,竟是一笔不小的收获。
学习了古诗词之后,走在路上,看见垂柳,脑子里便不自觉地浮现出了贺知章的《咏柳》中的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看见路边的百花盛开,便想起了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诗句;到公园散步,触景生情,会不自觉地吟起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的诗句;郊外踏春,“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的诗句不自觉地浮现在脑海里,置身于郊外的田野里,“蒌蒿满地芦牙短” 、“偷得浮生半日闲” 便是当时最真实的写照 ……
学了古诗词,感到枯燥的生活有了一丝诗意。古诗词的魅力在于,它似乎能带你超越的处境,到达一个令人赏心悦目的时空,仿佛时间就此凝滞。我喜欢诗词元曲,喜欢从这些作品中了解诗人带给读者的优美意境,喜欢他们从诗中传达出来的喜怒哀乐,喜欢诗词元曲带来的无尽想象空间……。古诗词是祖先对我们的尊尊教诲,它像一粒粒种子播撒在我们心田,滋润着我们的心扉,你读它,写它,思索它,都是一种极大的精神享受。
生活里不仅有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诗词能让我们的生活充满诗意,更有情趣。让我们热爱古诗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