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变迁记

我就读的中学是一所农村学校。翻开那段刻着青春时光的记忆,除了师生之间的情谊,就是那座老旧的学园了。

学校是什么时候修建的,我已经无从知晓。

从校门进入,视野开阔,一目了然。坐北朝南一排平房,中间是校长室、教务室和办公室,把一排教室分成两部分,东面是低年级,西面是高年级。借着东围墙盖着停车棚,中午放学,离家远的学生都是骑自行车上下学。停车棚紧挨着一处房屋,旁边就是学校的校门。西侧是一排厕所,南侧当时是一小排灌木丛和几棵柳树,每年春天,柳絮会随风起舞,女生们最爱这个地方。单双杆立在旁边的沙土地上,课间时候,男生们喜欢聚在这里锻炼身体。余下中间的部分是平坦的操场,每年的运动会都是在这里举行。在教务室的两旁都种着柳树,柳下遮阴,丝绦飘飘,我对垂柳的深情大概起始于此。

总的说来,校园里的绿化不多,房屋老旧,夏天不错,冬天遭罪。每年冬天,我们的北窗都用两层熟料布钉牢,教室里生着火炉。点炉子用的引火柴都是值日生从家里带来,提前来到学校,早早地把炉子生着,等同学们到校,教室里己经暖和了。值日生是同学们轮流担任,做值日生时还要负责给炉子添煤,每班后墙都会有个角落,存着一天或一周的煤量。

当阳光穿过南窗照进来,你会看到很多细小的尘埃在阳光下乱舞,毫不留情地打断你的注意力,让你无法集中精神看那块陈旧的黑板。你的目光只会随着尘埃轻轻地落在粗糙的地面上和伤痕累累的桌椅上。

我们这里是农村,父母对教育不重视,经常会看见一些辍学农耕的孩子在土地里帮父母忙碌。孩子上了初中跟不上,或不喜欢读书,父母都乐见他们回家务农打渔。那时的学校像一位走向暮年的老者,看着一茬茬学生的青葱岁月在自己身上留下道道伤疤。

学校太老旧了,后来听说校长申请盖新的校舍。从此我们每天除了学习,又多了盼望,直到我毕业了,新校舍的影子还没有看见,归根结底,还是没有盖新房的钱。我毕业很长时间后,新的楼房才从操场的南侧拔地而起,后来,楼房都封顶了,也迟迟不见动静。据说资金不到位,校舍的建设搁浅了。

我结婚后离开了这里,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回到了这里。那时我的女儿已经十岁,在学校读小学,原本的中学变成中小学一贯制学校,那座楼房闲置了多年又重新利用起来。女儿读初中时,我因为开家长会的原因,重新迈进校园。时光荏苒,从前我的身份是名学生,而现却转变成为家长。学校还是老样子,多了几许蓬勃的朝气,校园里的学生明显多了,校园略显拥挤。

有一天,女儿说,学校要选新的校址,重新规划教育蓝图。那一刻,我从心眼里高兴。学校的学生越来越多,说明现在的家长越来越重视教育了,我们这一代家长的教育理念与父辈们大相径庭。知识就是力量,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方法,所以我们宁愿孩子多学知识,用知识改变家乡的面貌,也不希望孩子们现在就辍学,用单薄的身板扛起生活的重任。

女儿初三毕业时,新校舍刚刚落成,她们很遗憾没有坐在新校舍里上课。于是,她们几个同学趁着高中的休息日,去了新学校。在那里看见亲切的老师,幸福的学生,还有明亮的教室,宽阔的操场,留下了可以珍藏一生的合照——几个青春如花的女孩,坐在崭新的地胶操场上,对着镜头笑容灿烂,一旁的树木在夕阳下自由地摇着枝条……

记忆中的那段时光,微微泛着老旧的黄,女儿的那段回忆与我一定截然不同。学校的变迁正是这个地区的变迁缩影:我们这里泥泞土路变成宽阔的沥青路,低矮破旧的平房也规划出整齐的生活区,求学的孩子越来越多,家家户户过得比从前幸福满足。

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一直走在成长变迁的路上。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