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学习,为爱成长”大V听课学习转化分享:今天反复听了海文颖老师分享的《接纳力—如何欣赏孩子的“不完美”》,在我家萌萌经历Terrible 2阶段,我发现我和萌爸都没能很好的管理我们的情绪,甚至在育儿问题上有些许焦虑,觉得孩子越来越难带。后来我发现问题不出在孩子身上,是我们还不够了解孩子,所谓育儿先育已,父母养育孩子,亦是重塑自己的过程。
首先,每个人都不完美,接受Ta就是Ta,很高兴这是Ta本来的样子,我们面对的就是一个不完美的小孩,关键看我们能够接纳孩子不完美的心胸容量有多大,因为当你有了这份心胸容量的时候,面对孩子的不完美时才会淡定下来。
其次,欣赏孩子的不完美,倾听孩子的声音,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如果要求孩子长成我们期待的样子是不现实的,允许一团糟,然后带孩子走出一团糟,这就是成长。
最后,发挥成人的洞察力,协助孩子发现美好。
仔细看最后这幅画,小孩用铅笔在白纸上随意画的一团团线画,成人的洞察力便是增添几笔、加点色彩让整幅画充满了生机。当我们这样对待孩子,带孩子走出一团糟,孩子就发现了生活的美好。
结合实践,我想分享一下我自己孩子的几个案例:
1:小孩子都爱坐滑滑梯,萌萌也不例外,但是有一段时间,带她出去玩滑滑梯,她有点抗拒要么就是坐在那里不下来,要么就干脆不上去。我们一般都会说“萌萌,这个滑滑梯一点都不害怕,爸爸妈妈陪你一起坐”或者“萌萌,勇敢一点,你看大家都在玩”,可是她依然不感兴趣,我们在想她是不是在玩滑滑梯时受到了惊吓,直到有一次我们和她的小伙伴芊芊一起去游乐场,我们各种诱导,她就是不玩这个项目,一个人跑开去玩其他的,回到家我们问:芊芊今天玩滑滑梯玩很开心,萌萌今天为什么不坐滑滑梯呢?她说“我怕”,我们问“为什么怕呢,”接下来的一句话让我找到了答案“乔治怕,他和猪爸爸去坐滑滑梯,太高了”,原来是最近她看了小猪佩琦的绘本其中有一本是乔治去游乐场,书中乔治和猪爸爸是表现出了有点害怕的情绪,然后为了让她不再害怕滑滑梯,解铃还需系铃人,我又给她看了一个佩琦、乔治邀请小伙伴们一起来家里坐滑滑梯的视频,在这个视频中,佩琦,乔治,小羊苏茜,小狗丹尼....大家都觉得滑滑梯很好玩,哇哦,let's go go go.她很喜欢看这个,反复看了几遍。第二天再去滑滑梯那里,果然很HIGH,嘴巴念着“let's go go go ...."不再害怕,如果我们不鼓励孩子表达出自己的情绪,没找到行为背后的原因,也许我们就轻易给孩子贴上了胆小的标签。我记得最近听的几节课,几位老师都分享过一个相同的观点“如果你觉得你自己孩子胆小,磨蹭或者莽撞,你以不欣赏的方式或者态度待他,最后他必然会长成你们口中所说的样子”,所以不随意给孩子贴标签,倾听共情,与孩子一起解决问题是关键。
案例二:抢玩具事件
萌萌平时有几个一起经常玩的小伙伴,现在都是2岁半,处于自我意识萌发的阶段,孩子对事物的顺利、秩序、规则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自主意识很强。前阵子小伙伴安安来我家玩,两人为了争抢同一个玩具,哭的稀里哗啦,不欢而散。也许我们成人会开玩笑说“萌萌,你是小气鬼”,或者“萌萌,你应该大方分享玩具给客人”甚至“萌萌,不要自私等等”,但是后来我发现这些话绝对不能从成人口中说出来,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最初孩子是通过占有属于自我的东西来区分自己和他人的,当孩子占有了自己的东西,这个东西完全属于他时,孩子才能感觉到“我”的存在,这个自我意识的表现,和自私毫无关系。她必须知道“这是我的”,这也许是我最近听到最多的一句话。现在我会这样回应她“妈妈知道这个玩具是你的,别人如果想玩你的玩具,想借你的书本都必须征得你的同意”后来我发现也有其他小朋友来我家玩,比如芊芊,她会说“萌萌,我想玩这个,你借给我玩一下好不好”或者“萌萌,我们交换一个玩具好不好”,我发现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愿意分享的.分享的前提应该是自愿的,快乐的,当她们体会到了分享带来的快乐时,自然就愿意分享了。当然每个小孩的特征不一样,家长可以加以引导,让孩子自己来应对这些问题,对她们来说每一次的经历都是成长。
作为妈妈,我觉得唯有不断学习,接纳孩子,欣赏孩子,才能更好的引导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