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3岁看小,7岁看老。”
所谓老话,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活经验中总结出的道理,虽然没有可靠的科学依据,但是已经被无数的实例证明所言非虚,因此大家口口相传,信之无疑。
如今,“落后”的科学总算跟上了。经过众多专家的研究和无数实验的验证发现:我们成年后的许多行为、心理、决策和幼年早期抚育的经历息息相关。那么,我们幼年时的心理和行为又是由谁塑造的呢?答案就是我们的原生家庭。
不论是热门影视剧作品、新闻事实还是媒体传播,近年来凡是关于原生家庭的探讨和剖析都引起了广泛关注,大家都想为自己的行为和心理追根溯源,从原生家庭中找到合理的解释,然而结果却跑偏,变成指责父母,抱怨甩锅的狂欢。
原生家庭到底对我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现在的我可以做出怎样的改变?这才是我们真正应该思考的命题。《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就是这样一本告诉你如何利用原生家庭获取准确自我认知的指导用书。
作者奥利弗·詹姆斯是一名儿童心理医生,同时身兼关系精神分析学家、作家、记者等多重身份,并被誉为“英国国民心理学家”。他刻意避开对原生家庭探讨的误区,另辟蹊径,从时间的维度出发,拆解人生的前6年,并通过3种心理特征将个人成长的足迹串联成线,从更加广阔的视角,呈现出早期抚育经历对整个人生的重要意义。他一面告诉你,你为何成为现在的自己;一面指导你,如何建立孩子们的原生家庭。
一、0-6个月,我们的自体感
什么是自体感?詹姆斯说:“在婴儿期,如果照顾者让我们的需求得到可靠的满足,我们就可以积累关于身体感觉的记忆库,这是自体感或自我界限感的基础。”
强自体感的婴儿会健康成长,弱自体感的婴儿会用其他方式补偿被剥夺的情感体验,比如变得狂躁或抑郁,走向两种极端。
拥有强自体感的孩子,他们的原生家庭有以下两个特征:
1.与孩子共情
出生后的最初6个月里,婴儿的早期体验十分原始,饿了哭,饱了睡,开心了就笑,即使他们准确无法表达,情感和社交需求也已经萌发,在这个阶段,家长会调整自己的行为,密切关注和理解孩子的情绪变化。
比如当孩子尝试着发出各种声音时,妈妈会用各种丰富的表情、夸张的肢体动作进行回应;给孩子洗澡时,做几分钟抚触按摩;换尿不湿的时候对着他碎碎念;时不时的和孩子对视凝望。总之用一切方法努力和孩子进行交流,即使他还不会说话,但是共享感情的经历会在他的早期抚育中留下深远的影响。
2.积极回应
0-6个月的孩子虽然很小,但是无时无刻不在接收信号,对世界做出反应,如果妈妈只把孩子的反应当做无意识的乱动,那就很有可能低估、忽略甚至约束孩子的积极性。
当我们在孩子身边时,要很有兴趣的与孩子互动,诱发孩子的主动性,多与孩子进行身体接触和眼神交流,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和爱,如果出现问题,要尽量避免负面情绪渗透到亲子关系中。
积极回应孩子的一切动作可能看起来有些无聊、荒唐或是莫名其妙,但是却为孩子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满足,帮助他形成强自体感。
二、0-3岁,我们的关系模式
孩子在0-3岁和家长之间形成的关系模式将影响他成人以后的交友偏好和人际关系。詹姆斯将关系模式分成了四种类型:
依恋模式的形成取决于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在抚育孩子的过程中,母亲如何应对孩子的生理以及情感需求塑造了不一样的依恋模式,詹姆斯引用了大量科学数据证明:依恋型、回避型和混乱型模式下的孩子在成年后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甚至患上精神疾病。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出安全型依恋模式的孩子呢?
1.对孩子的情感需求保持敏感
“早期抚育的敏感性决定了我们的依恋模式的最初方向”。比如,0.5-3岁时婴幼儿形成安全依恋关系的敏感期,妈妈应对孩子的情感需求保持敏感,比如根据婴幼儿发出的信号来判断他有什么样的需求;了解他哭是因为生气、害怕还是饥饿;根据幼儿敏感期的到来理解孩子最近的乖张的行为;时刻给予孩子无条件的关爱。
妈妈给予的情感支持,能够为孩子形成良好的情感经验,并埋藏在潜意识中。成人后,他们会主动寻找更积极的环境,并且在与他人相处时重复童年的经历与体验,形成良好健康的人际关系。
2.要有爱,也要有自律
要有爱,但爱也要适度。在教养孩子的问题上,如何把握好爱的尺度一直是大家关注的问题。詹姆斯认为,作为父母,我们要有爱,但也要有自律。
不要过度保护孩子,不要限制他们的自主性和探索性,不要阻止孩子犯错,不要代替孩子解决问题。把爱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通过自律和放手,让孩子去体验人生必经的坎坷和困境。
当孩子学走路,那就铺上软垫让他去摔;孩子在高凳上跳,那就让他看看会有什么后果;孩子被同学欺负,鼓励他自己去解决;孩子想要新玩具,教他如何用劳动去换取。
包办式父母只能养出巨婴式子女,要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我们首先要学会输出适量的爱。
三、3-6岁,我们的良心
詹姆斯对良心的解释是“关于对与错的一套信念,它通过内疚和羞耻来管制本我。它的职责是管制贪婪的本能,迫使其延迟满足。”我们可以用三个字来总结:是非观。詹姆斯将良心分成三类:
作为父母,我们如何才能在家庭教育中灌输正确的是非观呢?詹姆斯提供了2个重要的切入点:
1.权威型家长
权威型家长最典型的特征是:对孩子即有回应也有要求。
权威型家长能够在约束和鼓励之间找到良好的平衡;当孩子遇到问题时,能积极的倾听,并给出合理的建议;当孩子犯错时,会给予适当的惩罚;他们制定规则并严苛执行,同时以身作则;当孩子行为得当时,会给予积极的回应和奖励。当遇到冲突和矛盾时,会冷静处理,和孩子一起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权威型教养方式可以使孩子形成善良的良心,而父母在教养过程中的表达出的价值取向、道德观、是非观也会逐渐的被孩子内化,最终形成自己的良心。
2.情绪投射
“如果你情绪不佳,短期内一种有效的应对方法是把这种情绪投射到别人身上,让别人情绪不佳,这样麻烦就成了别人的,而不是你的。”这听起来很不好,但是我们却经常在不知不觉中将情绪投射到孩子的身上,让孩子承担大人的情绪垃圾。
难道只是因为孩子没收拾房间就换来一顿揍骂么?还是白天老板的斥责在心中积怨,正好发泄在了孩子身上!
面对大人,孩子都是弱者,对于大人的责骂、发泄只能被动接受,因此我们更应该梳理好自己的情绪,不要把负面的感受传给我们最爱的人。
《原生家庭生存手册》始终在强调一点:我们去研究原生家庭,不是为了指责父母,而是通过抓住过去的蛛丝马迹了解现在的自己,并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来就没有完美的父母,即使是撰写育儿书籍的专家,在生活中也未必是十全十美的家长,或是一定养育出才貌双全的儿女。我们想要的不过是一个“尽力”:尽力了解自己,尽力去爱我们的孩子,尽力给予他们正确的教养。不论是我们自己的原生家庭,还是我们正在为孩子构建的原生家庭,这本书都为我们的“尽力”提供了一个最实用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