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声明我不是来搞笑的,虽然我经常以搞笑的模式扯淡。最近经常听到有人讨论,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甚至共享雨伞都已经出来了。顺理成章的,大家就想到了共享男友/女友。
有网友提写到"有没有租男朋友的app,我要把我的男朋友租出去,然后就等着收钱了"。
另一位,"共享,男朋友才是刚需,可以将功能更加细化。比如陪看电影的陪吃饭的,陪回家过年的。突然感冒了,给你送药的"。
不过我今天要给大家泼冷水,这是从商业模式本质上来看,不靠谱。道德层面排其次。
目前火热的共享经济,从本质上看。是以小额移动支付为基础、线上流量被瓜分完毕为前提,一次有备而来的,具有持续影响力的大规模消费升级。需具备如下条件:
1.小额支付。
2.快速复制。
3.无人化自助式管理。
4,高频率使用与多场景终端特征。
而就共享男友或者女友来看,这些条件不能满足。
我们来看看伟大的小额支付和共享单车
几年前你要给我说这事肯定不靠谱,为啥呢?没有支付方式。据最新的报告显示,中国的移动支付交易额由2012年几乎为 0,增长至2016年的 5 万亿美金,百元以下小额交易占比快速增长,逐步取代现金。
取代现金事小,激活了一大票的线下生意才是大事。
几乎之前所有被「没有零钱」困扰的线下场景都被支付宝和微信支付重构了,所以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才有可能成为现实。而且娃娃机极有可能成为下一个风口。
单单取代现金是不够的。理由就是,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各种鼓励金活动可以让大家习惯在付费场景下使用移动支付,但只是替代钢镚。你无法指望工具来创造需求。
直到2016年底,共享单车横空出世。
共享单车的最大意义,在于把押金背后的个人信用、还有付款时的小额移动支付,与一种全新的,前所未有的场景结合起来。再通过一个真正的高频痛点,持续性地教育和洗脑。
同时顺手解决了城市最后一公里的老大难问题,获得了政策倾斜。简直不能更妙。
互联网第一阶段打的是能够见到的量;第二阶段打的是细分市场,半线下的量;而很不幸,现在只有线下的量可以抢了。
线下流量价值主要就是指各种提供无人式消费服务的终端。
假如我们跳出共享这帽子,会发现单车、充电宝、汽车、篮球等等,其实都是无人式的消费服务终端,只不过形态不同罢了。
新共享的真相:无人式终端崛起了
可能有人想问,自动售货机之类的无人式终端早就普及了,而且邻国日本也证明了,未来更成熟的社会环境需要更多的无人设备。
那为什么是说现在崛起?
原因是,隐藏在共享外表下的这波机会,是有红利周期的,红利就是线下流量。
不管是充电宝、娃娃机、还是迷你KTV,他们和传统的无人设备有本质区别。关于这个区别,陈洪亮分析得很深刻:传统无人设备是贩卖产品的,而这一波则是贩卖服务。
卖服务和卖产品最大的区别在于,能不能实时感知到你的用户。物联网一直想做的就是类似的事情,但没想到被中国的二维码轻松击败(国外更多是用 NFC)。
以娃娃机为例,以前,你即便投再多的硬币,厂商也只是赚到钱卖出玩具罢了。而现在通过微信扫码付费,维码器这样的支付系统服务商直接可以
知道用户身份、使用时间、频次、甚至最后分析出用户行为、喜好,最后利用大数据定制一个「抓手」算法。
除了售卖的内容变了,互联网给无人设备的硬件本身也带去了变革。
传统无人设备并非真正的「无人」,实际上,它有很高的维护管理成本在。因为不能联网,所以每一个维护人员只能以地区划分来覆盖周边的设备,接到报修电话随时待命。在完成互联网化之后,单个维护人员能够覆盖的设备数量大大提升。
这是一种双向促进。一方面改造了旧有的无人设备,另一方面让催生了很多新设备:比如迷你KTV、共享篮球机柜。
共享篮球虽然毛利低,但是相比消费者买一个篮球,节省掉了中间商、区域总代理、商户等至少三个环节。因为节省了购买成本和人力成本,一个篮球的全生命周期,其产生的效益会远超它本身的售价。
线下终端的生意就是一种天然赚钱的生意,有互联网的基因,但却没有互联网只看用户数量的通病。
共享男友/女友,不具备如上条件。不靠谱,还是自己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