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在公司举行的一场客户招待会上,我见到了一位美国客户的儿子丹尼。
小伙子英俊帅气,待人接物彬彬有礼。他谈吐幽默风趣,经常一句话就逗得周围的人哈哈大笑。
那时,我的儿子戴维六岁,性格木讷。我不无羡慕地对丹尼的母亲说:“我多希望戴维长大了也能像丹尼一样。”
丹尼的母亲微笑着对我说:“亲爱的,不要担心,他长大了,会成为他自己。”
今天,当我读到《悉达多》这本书时,我似乎更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
彼时,黑塞所著的《悉达多》中,原本一心向道的悉达多已经成为一名船夫。面对突然出现的已经十一岁的儿子,他这个当父亲的简直不知所措。
悉达多疼惜儿子,由着这个在富足的环境里长大的坏孩子发泄坏脾气;他不强迫他,而只想着把最好的留给他。
儿子却仍旧对他冷漠疏远,不愿劳作,偷摘船夫瓦酥迪瓦的果子,还任性打碎了两个饭碗。
船夫瓦酥迪瓦忍不住规劝悉达多,他觉得悉达多的儿子并不喜欢,也不适合船夫的生活。做父亲的不应该按照自己的“好意”,而强求孩子待在一个他不快乐的地方。
如果悉达多不能使孩子接受目前的处境,那他就应该送儿子回到城里—他母亲的宅。把他交给宅中仆从,或是为他找一名老师,要把孩子送回他自己的生活圈里。
船夫瓦酥迪瓦认为,每个人都要独自行过自己的生命,蒙受玷污,痛饮苦酒,寻觅出路。没有谁是曾被老师或父母一路庇护,没有人能保证自己的孩子免于苦难和失望。
作为父母,我们在很多时候都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又有多少父母,把理想的标准总放在“别人家的孩子“身上,或者让孩子从小就背上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
我们常常忽略了,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他们也有着自己对未来的憧憬,对人生道路选择的权利。
演员朱雨辰的妈妈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她宣称自己是用整个生命对待儿子的,无论儿子在哪里,她都会给他一个温暖的厨房。
她觉得如果孩子自己做饭,她就很愧对孩子。她的儿子每天喝她熬的梨汁、各种榨汁,每天都喝不了几口纯净水。
孩子们如何看待这位母亲的付出?姐姐看到母亲如此忘我的付出,以为婚后的女性都该如此,压根不敢结婚。弟弟朱雨辰则评价道:“这种爱压力太大了!”
母亲不仅在生活琐事上事事代劳,还不断插手儿子的婚姻。儿子喜欢的,她不喜欢;她喜欢的,儿子又不喜欢。
四十多岁的年纪了,两个孩子却因为母亲的原因,一直还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另一半。
这究竟是对孩子的爱?还是对孩子爱的束缚和折磨?
哪位父母能够陪伴孩子一生?难道不是总有一天,他要独自去面对人生的风雨,真正地长大?
作为父母,我们更应该给予孩子尊重,给予他们思想和个性自由驰骋的空间。
哪怕跌倒,哪怕受伤,这也应该是成长中必需的一部分。
作为父母,我们不应该扼杀孩子亲身接触这个世界的权利。他们也有权利去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正如纪伯伦在《孩子》中所说:
你们的孩子并不是你们的孩子。
……
他们借你们而来,却不是因你们而来。
你们可以建造房舍荫蔽他们的身体,但不是他们的心灵。
因为他们的心灵栖息于明日之屋,即使在梦中,你们也无缘造访。
不给孩子的人生设置标准答案,允许他们用双脚踩出属于自己的那条路,允许他们亲手编织自己飞翔的翅膀,允许他们成为那个独一无二的自己。
我想,这也是作为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好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