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教育思想就像一条红线贯穿《帕夫雷什中学》这本书的始终。书中写道:“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苏霍姆林斯基谈及学生全面发展问题时,总是强调要尽力发掘每个孩子的天赋才能,他将全面发展与发掘天赋才能联系起来。他指出:“最主要的是,要在每个孩子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个人发展根源的‘机灵点’,做到使孩子在他能够最充分地显示和发挥他天赋素质的事情上达到他的年龄可能达到的卓著成绩。”
在小学的班级管理中,总是会遇到这样的学生,他们的行为习惯不佳,道德观念尚未完成形成,甚至不能感受到人生观。往往这些孩子,在学习中总是保持着消极落后的状态,他们不认为自己的不足有什么错误的地方,反而他觉得我就是这样的,没什么问题。这些想法的存在,正是他们没有形成正确积极的人生观。而作为一个小学的班主任,面对着在小学阶段各方面发展都不确定的孩子,特别是在接触孩子的初期,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和他独特的天赋,让他的某一天赋发挥最大的效果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问题初现:不可能是我
在一年级刚接任班级工作时,作为班主任,根据学校的行规管理办法制定了班级的行规和奖惩办法。当然,初当班主任,我的班级奖惩办法偏向了那些各方面都表现优秀的孩子,自然的就忽略了班级里那些“差生”。
学生王浩(化名),是这个班级里一个公认的行为习惯困难生。一年级刚入学,我发现这个孩子的行为习惯与其他大多数孩子存在着明显的不同。第一个星期各科任教师都重在培养孩子的常规养成教育,而这个孩子在这一周里,就让几乎所有的任课老师向我“投诉”了。课堂上坐不了一分钟,屁股离开凳子,老师提醒过后,没过几分钟又趴在桌子上了。体育课上,永远找不到队伍。课间,是孩子们“报告”最多的孩子。入学一个月来,他的行为和常规习惯居然没有一点的进步,就这样,他成为了了课间十分钟其他孩子们报告最多的孩子,也是其他任课老师投诉率最高的学生,面对这样的情况,缺乏班主任经验的我做的最多的也就是批评教育,自然在之后班级每周的行规评比中,他都成为了那个行为差生,更别说获得优秀,或者是得到老师的表扬了。作为班主任,只是觉得这是一个班级里特别难教的孩子,有错误就批评,有进步就表扬鼓励,既然这是一个特别容易犯错的孩子,自然而然的对他也就是批评居多了。
一次周反馈课上,如往常一般要对班级里本周综合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扬和奖励,评出班级之星。我说:一周里最激动地时刻又要来了,我们班这个星期的班级之星要诞生了。班级里大多数的孩子们都很激动,马上整理好心情做好,等待着我公布本周的班级之星里会有他的名字出现。王浩作为班级里一个“特殊的孩子”,我对他的关注自然也比较多。进教室后,我看到他还是如往常一般趴在桌子上,对这节课没有多大的情绪变化,对他来说,这应该也就是一节平常的课,班级里现在正在进行的颁奖仪式根本与他无关。当我开始了其他孩子最期待的颁奖时刻时,他还是有气无力的趴在桌子上玩着橡皮。突然,一个有些不屑的声音出现了:反正不可能有我。听到这个声音,大家和我一样,向声音来源处看去,说话的正是趴在桌子上的王浩。听到了他的话,有个别孩子说话了,“肯定啊,你每天都被老师批评”。
当听到王浩和孩子们说的话的时候,我的心里隐隐有些担心,也有些震惊。这一天的评比还是要继续,我还是按照原来的规定,对本周的班级之星进行了公布表扬,也让其他孩子向他们学习,下周继续努力争当“班级之星”。而王浩,全程没有其他反应,对班级里那些优秀的孩子也不鼓掌,毫不在乎。
此次反馈课后,我对班级的行规制度进行了反思,班级里正在实行的功利奖惩制度对于孩子们价值观的形成是否起到了积极地作用呢。为什么王浩会出现“不可能会是我”这样的负面消极的想法呢?在制定班级行规制度的初衷,是希望它能够更好地管理好班级,鼓励孩子们积极向上,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学习习惯、道德行为习惯,从而形成正确积极的价值观念。但是,现如今这个奖惩办法,却让学生有了“不可能是我”这样的消极思想。改进我的班级管理办法变得十分必要。我必须先改变王浩的消极思想,为此我在接下来一个学期里,围绕王浩开始了我的班级制度改革之路。
改变观念:原来可能是我
有了反思,马上开始行动,第二周的反馈课上,我马上将它付诸于实践了。我说:本周开始,我们将对我们的班级之星评比提出修改,除了评出班级优秀之星外,我们还将设置个人优秀之星,比如:书法之星、运动之星、勤劳之星、数学之星等等。各位同学如果还有什么想法,可以与我交流哦。本周,我们将评出第一个个人优秀之星。听完我的话,全班同学都很期待,但是王浩的回应还并不是很大,他依然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我想他肯定又在心理放弃了:今天也不可能有他。马上,我又接着说:“在刚上学那会我们班有一个同学跳绳完全不会,但现在他一分钟可以挑战一百个了,他的坚持和努力,成为运动之星当之无愧。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这个时候的王浩,我看见他有了一些反应,因为我说的这个人跟他有些符合。大家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但是没有人猜是他,我也没有说话,我看到他有些失望了。在同学们的讨论声中,我大声公布出了这个人的名字,我说:“让我们恭喜我们班的运动之星,王浩同学。”我看到王浩猛的抬起了头,有些不敢相信。他在同桌的提醒中走上讲台领取了奖章,领奖的他不像其他领奖的孩子一样兴奋,反而有些害羞和难以置信。我说:“同学们,只要你们肯努力,不论在那一方面取得进步,都能成为我们班级的未来之星哦。”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发现王浩开始认真的写字,因为他的字原来也属于比较端正的,只是一直被他的行为习惯影响而被老师忽略了。在这个过程中,王浩渐渐认识到他也是可以进步和努力的。一个月后的反馈课上,终于,我再次念出了王浩的名字,他成为了我们班的“书法之星”。当我念出王浩名字的时候,大家都露出了“不可能”的表情。这时,我展示了王浩这一段时间来写的作业,作业中王浩的字写得非常认真端正,比班级里大多数的孩子要好看,特别是那些字不如他的孩子更是露出了赞许的表情,孩子们一下就接受了他配得上这个称号。我看到,王浩的脸上露出了不好意思的表情,不好意思中还流露除了一丝丝腼腆的笑容。
原来,可能是我。
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努力后,我发现王浩上课时也有很大一部分时间是挺直背的,学习积极性高了,对待学习的态度也改变了,在老师的影响下,在班级活动的熏陶下,王浩正渐渐地形成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他正在向一个积极向上的少年而努力着。
在二年级开学后的一天,有一天跟搭班体育老师聊起了班级孩子们这个学期的变化,体育老师居然特意提起了王浩同学。,他说:王浩这学期变化有些大啊。”开始,我的心里有点小紧张,害怕体育老师又要来”投诉”他了。结果很意外,体育老师却是对他的变化提出了表扬:“他上课比前两个学期听话多了,这学期跳绳也突破一分钟一百了。”听了体育老师的话,我的心里瞬间开出了一朵花。看来,上学期对王浩的激励真正的发挥了作用,让他渐渐的找到了真正的自我。
班级愿景:人人皆有可能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提到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
对于王浩这一类的学生,在不同的场合多寻找闪光点,适时的表扬鼓励。让其他同学看到他优秀的一面,增强他的自信心。更有班级里像王浩一样的孩子,我们要用心去感受,感受每一位孩子的内心,关心他们的快乐和悲伤,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成为那一个“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