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七

      正月初七,今天是假期最后一天。

    这个假期画了红嘴蓝翎的喜鹊,寓意吉祥与幸福。一只戴着头冠,红嘴黄喙,身披蓝白灰三色羽毛的喜鹊,尾巴长长,单脚稳稳的站立在树枝上。背景用没骨法画了太湖石,几片竹叶的影子摇曳在风中。


    晚上,闲坐。赏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这是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遗存历史最为久远的山水画。

    画中远山如黛,水波浩渺,我们能在其中感受到春天是一种气息,清新的、温煦的、喜悦的、萌动的,从微微荡漾的水面到灰蓝的山峦,从起伏绵延的土地到花朵初绽的枝头,白居易的立春诗“柳色早黄浅,水文新绿微”放在这里很合时宜。而人在其中,一个个散落的浅色的小点儿,可以融入山川河流,也可以融入大地荒野。至于屋舍、桥梁、小舟更是完美地隐合在画面中,非要睁大眼睛仔细查看才能发现。

  陈滞冬先生在《中国艺术史》中这样写道:“魏晋时代在山水背景中常常充斥的神怪、仙人、灵兽、异鸟之类,显示出当时人把自然界理解为一个人世之外不可知的世界,但在《游春图》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对人类友善的自然界,春天的空气中洋溢着生命的气息,在与视觉经验更接近的空间中,人类祥和地生存着。”在此之前,山水在人世之外沉睡;而在这一刻,山水画的春天,物候意义上的春天,时代的春天都一同苏醒。“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正如朱自清的《春》写的那样,“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如果说中国古人在二十四节气中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时间秩序,那么,中国山水画的确立则让中国人找到了自己在自然当中的位置。

    魏晋时期,山水作为人物画的背景,整体上呈现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面貌,不仅仅反映出相对稚拙的作画技巧,更反映出在那个混乱的时代里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而在《游春图》中,自然山水成为了画面的绝对主宰,中国人也终于在天地之中找到了自己最恰当的位置。

    四时有序,万物各得其所。朋友们,一个崭新的春天就此开始了。“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


《游春图》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