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作品到歌剧:《威廉·退尔》

不爱看歌剧,演得不好显得很浮夸。但是很多文学作品都被改为剧本,我想这也是个重要的形式。假期时间很富裕,多发散,扫清一下知识盲点。

《威廉•退尔》是罗西尼的最后一部歌剧,也是他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这部歌剧原版用法语,脚本是两位法语戏剧家根据德国诗人席勒(Friedrich Schiller)的同名话剧改编的。席勒的原作是根据关于瑞士的民族英雄威廉·退尔的传说改编,表现威廉·退尔率领民众反抗奥地利异族统治的英雄事迹,是一部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杰作。

这部歌剧于1829年在法国巴黎首演,原作有五幕,要用四个多小时,在当时也是比较长的歌剧。后经罗西尼删略改编,成为现在的四幕歌剧。在意大利演出时,有时用意大利语演唱。

《威廉·退尔》序曲很有特点,她不像通常的歌剧序曲那样只有单乐章,而是分为四个段落,并且每段都有小标题,表现和歌剧有关的一些内容。

第一段 “前奏 - 黎明”,由大提琴独奏引领,描写瑞士山间平静的黎明;

第二段 “暴风雨”,表现由远而近的狂风暴雨,及雨过天晴后远处的雷声;

第三段 “牧牛的号角”,是暴风雨后宁静的牧歌;

第四段 “终曲 – 瑞士士兵进行曲”,由小号独奏引导,乐队奏出宛如战马驰骋的快速进行曲,并在欢庆胜利的热烈气氛中收束。

这首序曲非常有名,不仅是常在音乐会上单独演奏,而且还被用到很多其它场合,特别是其第四段,在一些影视作品中曾多次出现。大致翻了三个版本,意大利斯卡拉歌剧院 1988-1989年演出版,乐队指挥:穆蒂;国家大剧院2014年版,吕嘉指挥,石倚洁《威廉·退尔》;卡拉扬指挥版本。

纵观全剧,一个明显特点是合唱运用较多,她们紧密配合剧情,表达群众的心声,质量很高,这在罗西尼的其它歌剧中是不常见的。此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剧中第一幕和第三幕都有整段的舞蹈,特别是在第一幕村民婚礼的庆典上,年轻人们的整段舞蹈具有欧洲民间舞的风格,令人赏心悦目。这可能是和这部歌剧最初是用法语,并且在法国初演有关,因为在剧中加整段舞蹈是法语歌剧的一个明显特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