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我最近找到了一个很有启发的公众号,里面提到作者衡量自己的成长是用认知的跳跃的次数,而不是简单的读过多少书,上了多少课。作者非常强调元知识,不断地逼问自己的无意识下的前提,以此来达到心智的进化。
作者的字里行间里透出的是人要把自己逼一逼,不断的去挑战自己。在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中曾写到,正是那些苦难的日子塑造你,而那些快乐的日子只是一种愉快地浪费而已。也有很多人都会强调改变自己的困难与破壳的痛楚。
所以,我就开始询问自己,我是不是还不够拼命去逼迫自己学习与进步?
但是,和以上自虐式的成长模式相反,我自己也有一个小小的理论。首先,我觉得人总是要寻找一些困难去超越,从中获得成就感。浅显易懂地说就是:”人不能闲下来。“ 这一点很好证明,比如说庞大游戏行业的存在就是人需要关卡的铁证。人为什么对游戏如此上心,甚至到了成瘾的地步呢?为什么人要自己给自己增加不必要的大脑负担,去挑战游戏中一道一道的关卡呢?原因就是:挑战自己是人的天性。
既然如此,每一个改变自己的目标都是对自己的挑战。无论是健身、减肥、学语言、学做饭等都是自加压力的一种。为什么人对这些困难却轻易放弃,望而却步呢?
因为,能让人持续行动的前提是既有希望又有挑战。有时候,那些减肥和学习的达成显得遥遥无期,或者自己总是失败就失去了信心。与之相比,游戏里面的每一个任务都是精心计算好的,既有完成的希望也有挑战性。也就是说,游戏人为创造了能让人持续保持行动势头的环境:恰到好处的挫折。
由此,我就引申开来,既然人为能创造出一个虚拟的游戏世界来塑造一个恰到好处的挫折的成长环境。那么,我可不可以在现实生活中也给自己创造出一种起到好处的挫折呢?与游戏世界相比,我对现实世界无能为力,不能改变那些初始设置,所以唯一为我所用的就是我的预期。我针对任务的难度和自己的能力会小心翼翼地调整预期,使其处在恰当,现实范围内。由此,来给自己塑造恰到好处的挫折的环境。所以,我所遭遇的一切事情在它们发生前,我已经预想好了结果的两级。所以,让我觉得吃惊和措手不及的结果很少。
这时我的小理论,至今用的还不错。至少对调控情绪有奇效,因为一切负面的情绪大多是自身无能的反应,所以先行一步,承认自己的无能和弱小就能在一开始揭开心结,放下架子,接下来就是用空杯心态去迎接挑战了。
插播一句,在这个理论的推导下,我一般不会去装逼,反而会事先示弱。因为其实他人的期望值也是可以调控的,用第一印象去在他人心中给自己定个位。之后,慢慢地显露出自己其他的一面,给人以不断的惊喜,最后你在朋友圈里的评价就会比较好了。我觉得最理想的交友方式就是,你越是和他深交,他越是尊敬你。
拉回来,所以,时不时我会问我自己,我这样有意识地给自己设置恰到好处的挫折时不时在某一个层面上限制了自己的发展,埋没了自己的潜力?但是,另一边,不断地逼迫自己其实就是自我负面情绪压抑的过程,如果某一天突然爆发,那么那些严格的计划也会作废,没有持续性。
所以说,我们最好离舒适区多远? 嗯,我还在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