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小孩去找蛐蛐去了,我却在反省自己刚才说话中的错误,一是蝈蝈与蚱蜢也有些区分,二是我说黑色的是蛐蛐,现在想来那黑色的也是蚱蜢,是蚱蜢的成虫,绿色象秋刀鱼一相的“磕头虫”是蚱蜢的若虫。
“他们应该找不着蛐蛐了”,我想。蛐蛐喜欢窝在洞里、或躲在湿的地面、石缝中,昼伏夜出,而蚱蜢喜欢在草上、树上,昼出夜伏。蚱蜢与蛐蛐喜好不一样,喜欢呆的空间和层面不一样,两者很难斗到一块。而小孩喜往高处看,喜欢看表面上的东西。找躲在幽静处的蛐蛐比找在明亮处的蚱蜢难。
我边想,边在器械上锻炼,边锻炼边想:“人啊,越大越懒,越推外界原因。小时候,捡块砖就当哑铃用,回家路上,一块小石头也能踢半天,一个台阶就可以在那儿反复跑。现在有了点器械,仿佛离开器械还不能锻炼似的。每每不锻炼时,种找理由——没器械、没时间。想起学校里抓紧课间十来分钟锻炼的事,仿若隔夜……
“找到了,找到了。”两个小孩的叫声,打断了我的回忆。他们回来了。
一个小孩拿着一只蛐蛐给我看。
“嗯,确实是只蛐蛐,在哪儿找到的?”我问。
“在水池边,整个水池边就这一只。”一位小孩得意的回答。
两个小孩又缠着我问刚才的问题:“为什么蛐蛐跳得远,蝈蝈跳不远?”
“因为种不同啊。”
“那要是一样的呢,都是蛐蛐呢?”
“长得大的跳得远,比如五个月的比三个月的跳得远。”
“对,我的是五代丶他的是三代丶他的是二代还是一代”。一个半大小孩骑着儿童自行车过来,刚听到我说五个月的比三个月的跳得远,急忙接话道,边说边扬扬他的手腕,再指指那两个小孩的手腕。我这才发现,他们手上都戴着儿童电话手表。
我暗想,这哪儿跟哪儿啊,我们在聊蛐蛐,他怎么联系到手表上了。或许他根本没认真听我们讲话,只是急于想表现他的手表。果不其然,他已经在卖弄他的表如何好了,另两个孩子在他面前自惭形愧 。
我笑着对他说,我们在说蛐蛐,不是说表。两小孩将蛐蛐放在地上看,我则说:“蛐蛐可以做个蛐蛐笼子装起来,挂家里,每天喂它,听蛐蛐叫……”
我正在边健身,边畅想他们怎么喂蛐蛐,他们正听得高兴时。一个小孩对那半大小孩高叫道:“啊,你把蛐蛐踩死了!这可是全水池唯一的一只蛐蛐。”另外一个小孩眼里已经包着泪水了,说道:“他踩死了我们的蛐蛐,我们不跟他耍了”。
那半大小孩振振有词的说:“你们老师没跟你们说虫有毒吗,没跟你们说不能玩虫吗?”边说边推着车准备逃。
半大小孩骑上车,回头还继续说:“你们不听老师的话,老师说……”
也许是因为他急于逃又没看路,也许是因为本他车技就不行,也许是因为地上有异物,总之,他还没说完,车一歪,撞在灯杆上,摔了下来。他爬起来,卷起裤子,膝盖下面擦得稀烂,烂得象他踩烂的蛐蛐。他扶起车,一声不吭的推着走了。
而这边,两个小孩还气鼓十胀的看着他 。
我对那两个小孩说:“没什么,不就一只蛐蛐吗?你们还会玩什么游戏不?”
“我们会玩逮猫”
“好啊,玩逮猫去吧”
两个孩子跑远了,我走到被踩死那只蛐蛐前,念道:“南無阿弥多婆夜哆他伽多夜 哆地夜他阿弥唎都婆毗……”
当我写完以上文字时,想到两点——
一是如果当时那半大小孩炫耀他的手表时,我先赞扬他的手表,再邀请他看蛐蛐,或许他就不会踩死蛐蛐,自己也不会受伤了。
二是,当我看见那个半大小孩炫耀他的手表,而另两个小孩对自己的表自惭形愧时,我该问那两个小孩,他们的表是谁买的,赞扬给他们买表的人,说明不管是几代表都是买表给他们的人的满满的爱,他们的表都是独一无二的表。
突然想起一休和梳子的故事了
要保有童真,除了向上向善的心,还要有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