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个女孩子,一举一动都要有个女孩子家的模样,不要整天像个男孩子似的,这句话似熟非熟。同样的,对男孩子也有一样的提示,你是个男孩子,不要整天和女孩子扎堆在一起玩。
这是一类父母一种典型的刻板印象,认为女孩子就该做女孩子家的事情,男孩子就该有个男孩子的样子,往往很多父母对孩子这样要求,尤其在重男轻女的家庭当中,更希望男孩子应该有男孩子的模样了。
其实,孩子的行为规范是对的,但是不能通过强加,应该还在会有自我性别区分的行为判断,包括从环境中进行识别,以及父母的行为中,以及对学习知识等等,但是有点不能改变的,就是先天的原因。
现已发现,一个女孩子在出生前,如果处于高水平雄性激素环境的话,她更倾向于男性行为些,例如:在玩玩具的时候,更喜欢玩那些卡车、超人等等这些男孩子喜欢玩的玩具。
相反,如果一个男孩子在出生前,处于高水平不正常的雌性激素环境的话,那么他日后的行为,表现的更倾向于女性相关行为些。
先天已经是这样,所以强加于人无用,还不如制造好的环境,来引导孩子的行为,因为越强迫的话,会让孩子失去了自主探索的能力,最后变成了所谓的乖巧听话,就是很多人眼中认为懂事的孩子,叫往北就往北,绝对不敢往西,不然会挨批的,这应该叫听话了。
在性别的区分的培养上,可以尝试给女童的身边多放些女童的玩具和学习之类的东西,最后让她自己去挑选玩具,父母还可以多从外在的行为中进行引导,无需直接对她引导,只需间接的行为也能起到好的作用。
因为还处于学龄前的儿童,他们太小,更多的会接受外在的知识、以及环境。她们此刻会对外在的环境进行观察,来判断并学习性别相关的行为。例如:当看到妈妈表扬姐姐淑女时,而这一行为,就能很好的影响到妹妹,作为观察者的妹妹,她会在内心形成一个自我意识的概念。
例如,还有从书中、电视中的展示,将女性描述的体贴礼貌的形象,从而能诱导女童想自己的行为也能与其一致的想法及行为。从这些信息中能看出,除了先天条件之外,还有就是后天环境所造,根据家庭所制造的环境不同,影响也不同,行为的影响通过“因材施教”而所致。
孩子最喜欢玩游戏,玩游戏是他们最大的乐趣,很多家庭不喜欢给孩子往游戏,觉得太烦,这样就失去了孩子儿童时期重要的经历之一,因为玩游戏能给儿童发展大脑起到很好的刺激作用,决定着他们日后的商数,也就是IQ的高低表现了。于此同时,他们也会在游戏中对性别进行区分。
典型的区分就是给身边的每个人身上添加标签“男性”和“女性”,女童优先于男童,大概在2岁时,女童就拥有这样的能力,在玩游戏时更倾向于找女性同伴一起;而男童需要到3岁时,才会对性别做出区分,在玩游戏的时候,更倾向于选择男同伴一起玩耍。
在学龄前儿童有着性别的预期,他们能通过这个预期来观察外在的世界,从而影响着他们的其他人的交互的行为方式,在这些性别预期中,男孩更倾向于,涉及能力、独立性、强有力和竞争性的特征,而女童更倾向于友善、善于表达、抚育以及服从的特性。
总之先天如果控制不好,就多从后天入手,着手解决实际问题,只能顺从和理解,不能强加和控制,那样的话只会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