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几乎每个人,几乎每时每刻,都会有身体上这样那样,或大或小的疾病或毛病。自我感觉完美的绝对健康状态,要么是感觉上的假象,要么是事实上的巧合与特例。对于普通人来说,有病,是常态。
如果人们能接受有病状态是每个人的正常状态,那么面对疾病时追求彻底治愈的执念,就是不理智的执念。然而现实生活中,这种执念,比比皆是。所以如此,一个重要原因是绝大多数人的感觉或观点不符合客观实际,人们往往坚信自己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达到绝对健康的完美状态,而事实上面对身体疾病与不适,轮番采用逃避、妥协、主动出击等策略维持一种所谓的平衡,直至终老,才是客观现实。顶多是,维持个体与疾病之间平衡状态啊的手段的激烈程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现实中,每个人对每一项身体指标的追求、渴望程度是不同的,不管是通过戴眼镜实现的正常视物能力,还是通过定期服药维持的血压正常,抑或通过每天注射胰岛素维持正常血糖指数,都是为了使得身体状态能够满足正常生活、工作的基本要求。当正常生活是我们的生存目标是,满足正常生活的身体指标就是健康指标,健康与否应该以目标为导向。对身体指标毫无目的的无止境追求,是一条没有价值的不归路。
从生命个体与疾病之间总结的规律,同样适用于生活、工作等其他领域。
我们时常听到这样的句型:等我解决了_________,我就________。事实上,这种思想与追求绝对健康的身体状态的执念,错在同一处。无论是家庭、工作、学习等,任何一个领域,在我们时时刻刻努力解决麻烦的同时,各种新麻烦必然也在接踵而至,你永远等不来理想中的“清净”时刻。
总之,人们在生活中时刻处于一种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状态就是我们时时刻刻解决问题的过程。我觉得,认清了这个现实,最起码可以让我们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抱怨,因为很多抱怨的对象,其实根本就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和面对的正常事件而已。
听罗振宇的60秒语音,把这种思路称为:慢性病心理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