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与课件教学的高度融合为沉寂的语文课堂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多媒体走进语文课堂,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形象,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大了课堂的容量,使语文课堂更加姹紫嫣红,春光无限。
多媒体课件将声、图、文等多种信息组合起来,大量的多样化的信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审美的愉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接受到许多感性的知识,使学生容易进入某种特定的情景中更好地感知课文的意境。
多媒体课件有效地助力语文教学首先应该要注意不能“唯课件不课堂”的发生。课堂上既要有课件“美丽的身影”,又要有它高效的辅助作用。如《狼牙山五壮士》是一篇歌颂抗日英雄的红色经典,学生往往从文中感受不到壮士舍生取义的壮举。学完课文后,截取一段壮士坠落悬崖的视频,学生被影视作品直观的视觉冲击深深震撼,英雄高大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里瞬间树立。此时,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有机结合,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曾看到一位老师执教一年级语文课《四个太阳》,课件的使用贯穿整个课堂,学生在花花绿绿的视频冲击下度过了一节课,几乎没有看课本。课件过度使用,不仅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而且过于直观的视觉冲击,干扰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一年级的学生是习惯培养期,这样的教法实在令人担忧,孩子从小不会看书,不会阅读,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其次,因为多媒体课件特有的优势,为教师的教学起到了突破重点难点的作用,帮助学生克服认知障碍。但教师的引导更为重要,教师要合理的设计课件,使这一课堂的辅助手段,科学适宜到运用到恰当的环节。为课堂的深度点亮明灯,为课堂的广度拓宽渠道。如《开国大典》一课中,场面描写宏大,万人齐聚天安门广场的激动人心的场面,仅仅通过文字的叙述,想象画面很难,适时播放当年开国大典的视频,看着有声有色的画面,学生身临其境,一下子拉近了与文本的距离,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古诗的教学中,有音乐的渲染会达到很好的效果,古诗有意境,可意难言表,适时采用音乐,既能给学生带来美感,又能为再现意境创设氛围,为情感交流搭建桥梁。如《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送别诗,诗人与故人萋萋满别情的离别情结,若加以诗意相通的古筝乐曲《送别》会产生很好的效果。那悠扬的琴声拨动学生的心弦,唤起学生的丰富想象。故人西去,一别不知归期,西出阳关,再无故人,喝了这杯离别的酒吧!
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使用,我们应用科学的态度去对待,要因势利导,发挥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要遵循语文学科的特点,使课堂在多媒体的氛围中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