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是证,后有是理。
曾过年回家,亲戚听说学中医,伸手要求把脉。一脸神秘莫测,除了脉象问什么都不答。
辨脉觉左寸弱,故问睡眠,仍不答。
遂将心气虚血虚等各项症状全问一遍,对方终开金口:“说对了一点。”
由是引起我一种思维,辨脉知五脏病,则将中医理论中该病的证型一一往人身上对应,仅凭辨脉,循理论问症状,自觉扑朔迷离,论断含糊。
《难经》曰:“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为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古人如何不敢妄断,今人,尤其如我这般中医学生,要学辩证论治,切不可单凭“切诊”进行诊断,本来是临床经验为零的初学者,应当踏实学习。“诊脉知其病”,看似神奇,实则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四诊信息合参,并非基础薄弱的学生所能掌握,在现阶段也不适合追求此道。
后有一日,外感风寒,觉口干,从项至背觉僵硬无法活动,辨脉翻书,至伤寒论葛根汤“项背僵几几”一句,顿悟,葛根汤原方煎服,一剂而汗出,项背松缓。
这次辩证,综合各项症状,发现一一对应葛根汤证,对证治疗,一剂见效。其思路,先综合收集四诊信息,通过分析对应经典方证,后进行辩证论治,先扣证,后应理。
故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医基础理论自成一体,然在临床上,必定是先有是证,后有是理。
曾经学五行规律,疑惑于五行生克理论不能一一在临床疾病上找到典型体现,因为理论是用于解释疾病,为疾病的治疗方向提供指导。中医基础理论基于我国古代哲学思想而生,有哲学上的完整体系,如心火生脾土,但临床少见补心以补脾者,其哲学上的完整体系未必完全契合临床经验。
故学习中医辩证,一方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应当全面审慎地收集诊疗信息,四诊合参,辩证论治,不可以片面信息联系理论症状,从而轻率推出结论。
理论并非一成不变的框架,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理论也在逐步更新。例如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和逐瘀汤系列,又比如近代医家对中风病的认识和发展。
初学者的辨证论治,不应片面论断,也应当避免走进唯理论是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