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在家的时候开着电视,放一些熟悉的电影电视剧,边收拾家边瞅两眼,既不费脑子,也不费精力。最近看了一遍吴启华-黎姿-佘诗曼版本的倚天屠龙记。今天就碎碎念一些和这部电视剧相关的故事和感受。
1.初中:要死要活的录像带
相识这部剧是在我初中时候,看得嗨嗨得。那时候网络还不像现在这么发达,追电视剧也只能靠电视前蹲守。那时候正是初三,最忙最应该重视学习的时候。有一段戏是张无忌要和周芷若结婚,赵敏大闹婚礼现场的戏,那几集正好是在夜里两点来钟播,我爸妈不让我看,我当时就闹得要死要活得,我爸只好半夜爬起来,用录像机把那几集录了下来。然后周末时候,休息时候,我再回看。因为太来之不易了,我反复看了不下十遍,以至于现在每次到赵敏闹婚礼现场那段,我都可以把台词直接背下来。
年少记忆。
2.高中:最讨厌的金庸剧男主角
高中时候住校,宿舍里的妹子都超级爱看金庸小说改变的电视剧。每天夜里关灯之后,都要找个话题聊一聊。比如这些电视剧里最喜欢哪个男主角?最讨厌哪个男主角?最喜欢/讨厌哪个女主角?觉得谁是最美好的一对儿,等等。
其他的答案都变得模糊不清了,但是到底谁是你最鄙视的男主角,我的答案就是张无忌,这确是记得真真的。讨厌张无忌,就是特受不了他和周芷若的感情纠葛。弱水三千,既然要取一瓢饮,又何必拿着其他的也不放开?一副“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的渣男做派。
3.大学:心理学金庸迷的狂欢盛宴
大学时候天天和一群做心理的朋友混在一起,学理论,聊八卦,从弗洛伊德和奥尔波特,到荣格女友们的爱恨情仇,以及霍尼和弗洛姆的亲密关系。那是个三观炸裂,开眼看世界的时候。进入新的世界,围观不同的人生,学习新奇又有趣的理论。
当时的组织者专门开了一个沙龙专题,就是讨论金庸笔下的人物。张无忌、令狐冲、段虚乔、郭靖,等等。简直就是心理学金庸迷的狂欢盛宴。
用客体关系理论再看张无忌,就感觉悲剧很多。无法长大,永远做乖宝宝,却又充满能力,全能幻想的自恋,实则无力。始终没法作为一个独立主体存在。
这是知己好友把酒言欢的时代。
4.工作后:
从学生时代到工作,最大的变化,可能就是人开始变得现实,这并不是贬义词,我说的现实是指,开始主动或被动相信脚踏实地,开始能够一下子就识破幻想。学生时候或许还是相信梦的,即使实现不了,哪怕是梦一场,想一会儿,或者看看鸡汤文和电视剧,在虚假的文字里过把瘾,也觉得分外满足。而这些幻想和沉浸的能力,在工作之后就变得荡然无存。
比如最开始的大战,决战光明顶。看张无忌横空出世,挑战武林名门各家,名不见经传的却身怀武功绝技,把一群武林高手虐得惨惨得,现在再看都会觉得不好意思,简直假的不忍直视。分分钟尴尬癌要犯。
这部剧应该是全部金庸电视剧里,我看的最多的了。
年岁增长,阅历改变,很多想法都会变得不同。当初的美好或许会变成幼稚,爱恨情仇的纠结也会变成漠然。但我现在做家务或者放空自己的时候,依然喜欢把这部剧放出来看看。没一个剧情似乎都有一个condi的注脚在上面,这里有我父母的包容和支持,有闺蜜们的争论和共鸣,有金庸迷把酒言欢的回忆,也有成长后的体悟和改变。
当我已不是原来的我,剧自然也就不是原来的剧。但过去的那些人和事儿,确始终是这么清晰得存在着。那些陪伴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