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发自简书App 寅十一、住果(分三科) 卯一、徵【云何住果補特伽羅?】 這是第十一科,第一科是「徵」。怎麼叫做「住果補特伽羅」?就是安住在這個果位這裡不動了。這是問,下邊就解釋,先是「標」。卯二、釋(分三科) 辰一、標【謂住四果補特伽羅。】 這是「標」,下邊列出來。辰二、徵何等為四?辰三、列【一、預流果,二、一來果,三、不還果,四、阿羅漢果。】卯三、結【是名住果補特伽羅。】《披尋記》八九二頁:《謂住四果補特伽羅等者:永斷一切見所斷惑,最初證得逆流行果,名預流果。進斷欲界上中品惑,極唯更受天有一生人有一生,名一來果。盡斷欲界一切煩惱,永不還來欲界受生,名不還果。永斷三界見修所斷一切煩惱,盡苦邊際不受後有,是名阿羅漢果。》 「謂住四果補特伽羅等者:永斷一切見所斷惑,最初證得逆流行果,名預流果」。說這個人他來到佛法裡邊來,修這個四念處。「永斷」,不是暫時的斷,永久的斷滅了。「一切」的「見所斷惑」,「見所斷惑」就是見道所斷的煩惱,就是身見、戒禁取、疑,斷這三種煩惱。這「五下分結」我們前面講過,這三種煩惱;這個「身見」,身見就是我見、我所見。第二個就是「戒取見」,戒禁取就是外道的修行的方法,由外道的修行方法去修行去,認為那個可以得涅槃,這個就是邪知見的境界。第三個就是「疑惑」,對於佛法有疑惑。這個「身見」就是有我的執著,但是佛法主張是無我的,所以這個「身見」和佛法的無我是相衝突的,相衝突所以他就不容易發心修學佛法,這有我論者對於修學佛法有障礙。說這個人肯修行但是又跑到外道裡面去了,第二個煩惱是跑到外道裡邊去。說是沒有跑到外道裡邊去、來到佛法裡面來,對於佛法有疑惑;這樣情形都不能修學佛法,說這三種煩惱;初果聖人把這三種煩惱都斷掉了,就是「永斷一切見所斷惑」,斷掉了。 「最初證得逆流行果」,就是所有的聖道,初果是「最初」得到所得的聖道。前面二果、三果、四果,不一定是一開始就得二果、一開始得三果、得四果這個很少,但是初果若一得一定是初得,在一切聖道他最先得的是初果,所以是「最初證得」這個初果。初果是「逆流行果」,這個「流」就是生死;有生有死、有種種苦惱的境界叫做「流」,現在得了初果以後叫「逆流」,與它相違背、相違反,不順生死流了。這修學這樣的聖行的果報,得到聖人這種果利,「名預流果」,就是把這個身見、戒取、疑都斷掉了,那麼這個時候就叫做「預流果」。 這個「預流果」在《俱舍論》上說,觀這個苦集滅道四諦一共是十六剎那,到第十五剎那的時候就是「預流果」了,第一剎那、第二剎那、乃至到第十四剎那都不是預流果,都是向預流果,到第十五剎那的時候就是「預流果」了。若十六剎那的時候,就是向二果去了,那就是「二果向」了。 這是「永斷一切見所斷惑,最初證得逆流行果」,這個「名預流果」。 「進斷欲界上中品惑,極唯更受天有一生、人有一生,名一來果」,得了初果以後,他又能夠向前進步、向前進,斷除去欲界的上品惑和中品惑。那麼上三品惑和中品的三種惑,就是斷除這兩品,這兩品就是六品。斷除這六品惑的時候,「極唯更受」,還剩三品煩惱;還剩三品煩惱會怎樣呢?最多就是他再受「天有一生、人有一生」,就是在天一個生命、再到人間一個生命,就是這兩翻,就是這兩回;這是天有一翻生死,人間一翻生死,這個時候的境界就叫做「一來果」,就是一往天上、一來人間,那麼這個煩惱就沒有了,剩下的三品煩惱就沒有了,「名一來果」。 「盡斷欲界一切煩惱,永不還來欲界受生,名不還果」,他把欲界一切的九品煩惱完全斷掉了以後,他不再回來欲界了。有欲界的煩惱的時候,你就是到了色界天你還得回來,這個煩惱把你拉回來;你若把欲界的煩惱斷掉了呢,你就不需要回來;除非你乘神通來欲界可以,不然欲界不會拉你回來的,所以叫「永不還來欲界受生」,「名不還果」。 「永斷三界見修所斷一切煩惱,盡苦邊際不受後有,是名阿羅漢果」,得了三果以後,他還要繼續的修行四念處的時候,就把欲界、色界、無色界「見所斷惑」、「修所斷惑」,「一切」的「煩惱」完全斷盡了,就到苦的最後「邊際」了,過了這個邊際就沒有苦了,這時候「不受後有」,這個生命結束了以後不會再有生死果報了,「是名叫阿羅漢果」。 這是「住果」有這麼四種不同。(2017.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