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读《老人与海》,果然不愧是名著,读起来确实会给人以精神鼓舞。
昨天才读到第一页,就被圣地亚哥那不服输的精神所折服。
书上是这么写的“他是个独自在湾流中一条小船上钓鱼的老人,至今已去了八十四天,一条鱼也没逮住。头四十天里,有个男孩子跟他在一起。可是,过了四十天还没捉到一条鱼,孩子的父母对他说,老人如今准是十足地倒了血霉,这就是说,倒霉到了极点,于是孩子听从了他们的吩咐,上了另外一条船,头一个礼拜就捕到了三条好鱼……帆上用面粉袋片打了些补丁,收拢后看起来像是一面标志着永远失败的旗子。”
看到这里,我确实也跟着难受起来,但也确实被圣地亚哥那种不服输的精神所打动。
同时,也在思考一个问题。圣地亚哥这种精神确实是值得人们学习,可是真的只有这一种方法可取吗?
圣地亚哥是一个渔夫,捕鱼自然就成了他与生俱来的职业。没有捕捉到鱼的话,会意味着没有收入来源,意味着会挨饿……
那么,如果在一条船上、一个方向、一条河流里补不到鱼的话,是不是意味着其他地方也捕不到呢?
还是说可以变通一下,像那个小孩子马诺林一样。换条船,可能马上就捕到鱼了呢?
要知道,我们不是为了倔强而倔强的,对于一个渔夫来说,捕到鱼就意味着胜利,不管你用什么方法取胜。
就像有句俗话说得好“黑猫白猫,捉到老鼠的就是好猫。”所以不要纠结是怎么捕到的,捕到了就行。
常言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也是这么个意思。既然这条路行不通了,那就换条路走,最终能够到达目的地就行。
像小时候学的那篇课文《愚公移山》,那时候老师们会一遍一遍地教育我们要向愚公学习,学习他那种坚定不移,锲而不舍的精神。
是没错,但直到有一天,有一个小孩突然想到了一个办法,能不能让愚公一家人举家迁往山的另一边呢?
那不是就不用“子子孙孙,无穷尽也了吗”?仔细一想,确实是有道理。
其实生活中还有无尽的这样的例子,有时候人们过于执着于规矩,而忘了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
规矩也是人定的,当一件事实在是难以行得通的时候,是不是可以换个方法呢?所谓“树挪死,人挪活”,对不对?
当然,也不是说圣地亚哥和愚公他们坚强的毅力不值得推崇,而是在遇到事情的时候,我们应该多想想其他更为简便的方法,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岂不是更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