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思花在哪里,收获就在哪里。”这句话听起来像一句鸡汤,却也是一句真话。它不讲道理,只讲结果。它不问男女,只看选择。但它也最难做到公平,因为男人和女人,从一开始,就不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一、男人:把心思花在工作上,世界就给他掌声
男人加班到凌晨,头发掉了一把又一把,换来的是PPT里多一页数据、客户多一句“靠谱”、领导多一次点头。他错过了孩子的第一次翻身、第一次叫爸爸,换来了晋升、年薪、股票期权。世界不会问他:“你儿子今天吃了几顿饭?”只会问他:“你这个季度完成了多少KPI?”
他的收获是看得见的:更大的办公室、更贵的车、更响的头衔。他的失去是看不见的:孩子不依赖他,妻子不再半夜等他,父母生病时他不在床边。但他可以安慰自己:“我在为这个家奋斗。”这句话听起来很正确,也很残忍。
二、女人:把心思花在家里,世界就给她沉默
女人把心思花在孩子的辅食、丈夫的纽扣、婆婆的生日、厨房的油烟上。她放弃了升职的机会,错过了项目的竞标,拒绝了外派的邀请。她收获的是孩子抱着她脖子说“妈妈我最爱你”,是老人家一句“你辛苦了”,是家里始终亮着的那盏灯。
但她的失去是没人看见的:简历上的空白、银行卡上的余额、镜子里的自己。她不敢老,不敢病,不敢崩溃。因为她知道,她一倒下,这个家就散了。她没得选,只能硬撑。世界不会给她掌声,只会问她:“你怎么还不去上班?”
三、没有平衡,只有选择
有人说,可以“事业家庭两不误”。那是骗人的话。时间只有24小时,精力只有一罐,你把它倒给了工作,就给不了孩子;你把它倒给了孩子,就给不了自己。所谓“平衡”,不过是把“牺牲”换了个好听的说法。
男人选择了事业,就得接受孩子跟他不亲;女人选择了家庭,就得接受自己变成“谁谁的妈妈”。不是谁对谁错,只是谁承担。所有的“完美方案”,背后都是有人在负重前行。只是那个人,往往是女人。
四、不是对立,是清醒
我不是在控诉男人,也不是在歌颂女人。我只是想说:我们早就该停止假装“可以两全”。与其问“你怎么做不到”,不如问“你愿不愿意承担”。你愿意为事业失去陪伴,就别怪孩子不亲;你愿意为家庭失去自我,就别怪世界忘了你。
这不是性别战争,这是人生真相。男人不是坏人,女人也不是圣人。我们只是被不同的期待推着走,走到了不同的尽头。
心思花在哪里,收获就在哪里。这不是一句鼓励,是一句警告。它提醒你:你每按下一次“确认键”,就有一次“放弃”发生。你每得到一个“yes”,就有一个“no”永远说不出口。
所以,别再问“我怎么才能两全”。你只能问:“我愿意为哪一个失去另一个?”
选吧。选了,就别回头。
——因为回头也没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