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点菜,把菜单从头到尾翻来覆去看了二十分钟,还是不知道要点啥;
大学四年,一直在纠结考研还是工作,快毕业了还没想好;
这份工作稳定却工资低,那份工作轻松却离家远,到底该选哪个;
这件衣服款式新,那件衣服质感好,到底该买哪件;
……
很多人都有选择困难症,离开还是留下,往左走还是往右走,两难似乎成了生活常态。
我们为什么会有选择困难症?因为我们错误地以为,当下的选择对我们的生活是至关重要的,重要到足以掩蔽其他一切不满足。事实是当下的生活中有一些具体且巨大的缺失存在,我们很难用直接的方式处理这些缺失,甚至不敢直面那种痛苦,于是只好止步不前,卡在路口。我们甚至可以借着这种迷惘,忘掉自己早就已经迷路的事实。这种令人疲惫的徘徊,对我们来说反倒成了一次喘息的机会。
一个成绩优秀的大学生选不定毕业后的去向,他反复跟人讨论,怎样才能有更光明的前途。他担心一直用来维持自信的东西将会一钱不值,他担心被扔到一个高度竞争的环境中去,无法再保持高高在上的形象,他担心面临很多挫折,一蹶不振。他不要接受这部分痛苦,所以他觉得一切问题都在于他不知道该出国还是该工作。
另一个大学生则在为该换哪款手机纠结,而他本该用这几天时间写论文,本该品味写不好论文时的挫败感和焦虑感。
一个女人在购物时陷入纠结,不知道该买黄色的长裙还是蓝色的短裙,她试试这件,摸摸那条,花了一个钟头也拿不定主意。她的幻想也许是,选对一条裙子,她的生活就会变得更好一些,自己也许会因此大受欢迎,男人赞美,女人嫉妒,她就不用再去面对自己缺爱的事实。
另一个女人在相亲时犹疑不定:这个家室很好,但跟我没有共同语言;那个很有趣,但没有房子也没有车;第三个什么都有,但婆婆好像很难相处……她知道经营一段感情很难,也许超出了她的能力范围。她幻想做出正确的选择,就可以一劳永逸地绕开所有难题。
所以,不完全是选择困难症给生活带来了问题,更像是生活先有了问题,才有了选择困难症。
还有些选择困难症是因为贪心和欲念。
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中有这么一个故事:“齐人有女,二人求见。东家子丑而富,西家子好而贫。父母疑不能决,问其女,定所欲适,难指斥言者,偏袒,令我知之。女便两袒。怪问其故。曰:‘欲东家食,而西家宿。’此为两袒者也。”
意思是说,齐国一户人家有个女儿,有两家人来求婚。东家的男子长得丑陋但是家境富裕,西家的男子长得貌美但是家境贫穷。父母犹豫不能决定,就询问他们的女儿,要她自己决定想要嫁的人家。父母说:“你要是难于亲口指明,就将一只胳膊袒露出来,出左手,选东家,出右手,选西家,让我们知道你的意思。”女儿就袒露出两只胳膊。父母亲感到奇怪就问她原因。女儿说:“我想在东家吃饭,在西家住宿。”
这就是成语“东食西宿”的出处。
我们总是希望做出的选择是最明智、最理想的,如此便可一劳永逸不烦忧,绕开所有的未知和难关。
然而,哪有什么两全选择、顺遂人生?
贪心的人无论选什么都会后悔,无论怎么过都会不甘。
亦舒曾在《花解语》中说过:“无论什么都有代价。一个人,只在彼时彼地做对他最好的选择,或对或错,毋需对任何人剖白解释。”
选择困难症患者都有同样的焦虑,生怕世事如对弈,一步若错,满盘皆输。
然而,生活没有准则,选择并无对错。
决定生活轨迹的,从来不是选择本身,而是选择之后的行动。
你若积极,选哪个都可以;你若消极,选哪个都不行。
每个选择都不完美,都是利弊参半的。
既然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好选择,也就没有所谓的坏选择,又何来成本高低,利弊难判。
你我皆凡人,眼界有限,人生路长,行至中途,如何能看清楚想明白。
最重要的,是清楚自己的诉求,明晰自己适合什么、不适合什么,然后,思考、判断、抉择,再深入尝试、体验,直到某一天,你清晰了,笃定了,你的热情所在,你的心之所向,选择困难症自然不治而愈。
或许,你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沉思、权衡和比较,而是勇气、决断和担当。
十字路口久徘徊,
止步不前只道难。
选择从来无对错,
笃定行动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