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缘起于一篇比较权威的公众号推文,通过副业写作月入五万之类的营销文案成功吸引我去关注文末推荐的写作课,是新媒体营销类型的写作课,略有心动——是的,是月入五万让我肾上腺素飙升,想立马买课,从此开启5万月收入的生活。
然而,肾上腺素只维持了1分钟。紧接着我就问自己,我真的需要吗?我确实想要写作,但是真的需要这种写作课吗?于是我去知乎上搜如何选择写作课,高赞回答讲到,要问自己写作的目的是什么。很多线上写作课程,针对吸粉涨粉扩大转发量这种非常功利性的营销需求来设置课程,其实并没有针对如何写作这个理论课题来讲授。若学习写作理论,真正讲写作的书籍就有很多,还是民国时期的名家著作。比如叶圣陶的《文心》。
《文心》第一章,国文老师给初一学生讲如何写作文时,就提到了。写作乃生活之日常,如同想要吃饭,想要运动一样。写作乃写亲身所见所想所感,用于交流,这是基础。至于如何提高传播效率如何撰写爆款,这是后面根据不同写作场景才思考的。而写作的理论根基是不变的。
写作确实是最值得投资的技能之一,但要怎么开始,怎么练习,需要真正明确自己的需求,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径。对于我来说,当我在看到极个别公众号文章,通过写作传播出极具价值的价值观、思想时,我突然意识到了我想要写作的意义。我想要让我的思想、价值观,影响到更多人,而不是“路遇不平”只是心里抱怨几句,是可以让大家通过文字认识我了解我,面对面不善言语的我可以通过文字表达想法。也就是平时不爱说话的我,倒是有极强的文字表达欲。
但是这种表达欲,或者说灵感,并不是经常有的。参加有意思的写作营,总还是会觉得,每周不知道写点儿啥。慢慢的我意识到,很多思绪和灵感会无察觉地从我们脑子里进进出出。有时候你意识不到它来过,然后它又走了,就好像它从来没来过似的。我们需要提高这种意识,也就是提高思绪转换成写作灵感的意识,尽可能识别和记录突然降临的一切灵感。
除了灵感,写作主题的来源,还可以源于刻意思考。在我刻意思考时,我就想到了小时候的命题作文。比如,《我与xx》。我就想到了我与钢琴。我可以写练习钢琴的心得,进而延展到学习其他乐器、学习跳舞等不同艺术形式时的学习感悟,可以写与艺术的互动和对艺术的理解,写艺术对自己的影响。中间可以穿插一些故事,有背景有冲突有反转,讲个好听的故事应该不难。
进而,我又想到,我学生时期写作文总是不知道写什么,其实是不懂的从简单的生活中发掘故事。比如通过生活中某个时刻回忆起儿童时代的故事?大学时期的一场讲座?校园里的一棵树?傍晚的世纪公园?拼车时遇到的那对母子……
我们不缺话题,缺的是观察、深入思考,以及好的文字——有温度,有感情,有节奏,有音韵,有气质,这个部分是最难的。观察和深入思考是灵,好的文字是肉。有灵无肉,会显死板(如教科书);有肉无灵,会显空洞(如部分网络小说),灵与肉结合,才是真正的写作。
如何习得真正的习作呢?先让写作成为习惯吧!趁早的潇洒姐说了,在写作上的努力还不到拼天赋的时候,况且,我还有一丢丢天赋——有极强的表达欲和阅读渴望,就是天赋的一部分,这些热爱将成为持续写作的动力来源。
“你是故事的经历者,你的体验最丰富,感情最热烈,你不怕苦心孤诣,不怕推翻重来,因为好的文字可以记取那刻,也可以穿越时间。写作的快乐不只是当下的快乐,还是回到往日的快乐,还是绵延到未来,让人再读到的时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