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豫半晌,还是决定去本色美术馆逛逛,东西桥市集的一切,仿佛总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让我的心痒痒的。
出门已近四点了,好在高速畅行无阻,五点不到,我已扫码进了美术馆。
和之前一样,一进门就是茶水铺,一条简易石子路两旁,一间又一间随意隔断的小铺子,各式工艺品和零食铺子琳琅满目。新客们往往架不住诱惑,一头扎进铺子里,眼冒星星,我等熟客只是脚不点地,因为我知道这里只能算是“餐前甜点”。
许是中秋这个特殊的节点,一个卖纸灯笼的铺子格外招人欢喜,孩子们叫着嚷着怎么都不肯挪步,大人们也便由着他们欢声雷动。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看着灯笼心生欢喜。小时候每逢中秋或是元宵,巧手的小伙伴们会用竹篾自己扎灯笼,虽说没有铺子里那么漂亮,晚上提出去也能招来无数艳羡,而今的孩子从小才艺多多,这样的“野趣”却成了难得的奢侈。
本想买一个拿在手里,又怕市集里人影憧憧难免碍事,只能用手机定格几张,继续拔步向前。铺子尽头的空地上,一把把遮阳伞下也是人头攒动,这里是市集里的小食摊,周边一圈全是好吃的:苏式点心,广式烧腊,北方面食南方面,咖啡奶茶绿豆汤……只要你想吃的,这里基本都能找到。
天气太热,中午又吃太多,于是叫了杯酸梅汤,找个空位坐下来,“吱溜吱溜”几大口,瞬间从头爽到脚趾头。
想着黄昏时光宝贵,还是很快起身,继续逛东逛西。穿过铺子尽头的铁桥,“正餐”就到了。所谓的市集,其实是环绕着本色美术馆四周,有序搭建的一圈简易摊点。和其他小摊小贩不同,市集摊点无论衣食住行,无一不传承着东方美学的真味:琴棋书画,茶香盏盅,服饰以棉麻为主,藤包皮包肯定手工制作,你家来自山野的梅子酒,他家大山深处走出的悬崖密,还有漂洋过海的各式美酒,传统美食……如果你愿意,无论走近哪个摊点,都可以了解到物品的与众不同。
一过桥,就是“金色三麦”的摊点,着装整齐的店员们端着他们家的啤酒香肠,正盛情邀请每一个来客品尝。这家来自台湾的酒吧,一直以独特的环境,自酿的啤酒享誉姑苏,以前食客们前往一定得提前订座,而今它也打起了亲民路线,倒也别具一格。
桥左手边,也是一家酒肆,卖的是本帮的绍兴黄酒,如果你愿意,旁边小竹椅上一坐,就着眼前的人潮汹涌,也是兴味盎然。正对着的,原本是一个苏式园林的拱门,透过去,就是美术馆的地标。可今日那里也多了个摊,正卖着传统的小兔灯。一对年轻的情侣走过来,女孩只娇嗔地看了男孩一眼,小伙子便立马掏钱,把一只小兔子交到了姑娘手中,这样的一幕,也是让人心生暖意。
下了桥,我便开始四处闲逛。东西桥市集的精华,在美术馆周边的摊点上。挨挨挤挤的白色帆布棚里,无一例外是摊主精心提供的物品,关乎衣食住行,个个风格迥然。
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茶以及与茶有关的器具,自然备受青睐。市集上的茶,往往是小众产品,茶人们便访茶山,精心炮制,才有这与众不同,入口入心的品种。第一次去时,曾碰到个年轻的茶人,他的伙伴顶一爆炸头,很是招人眼球。小伙子则一身粗布宽衫,静静守着茶摊,活像一个小伙计。他摊上的茶很是独特,装在不同的坛坛罐罐里,配上夸张独特的书法,很有一种拙朴之感。当时随意聊了几句,还加了个微信,他一口闽南方言,也便想当然认为他只是茶摊的小伙计。后来看他微信,人果真不可貌相,这小伙子年纪轻轻,就和伙伴在杭州开了两家茶坊。第二家茶坊开张的时候,从他老父亲的信里得知,他家乃台湾的茶人世家,父亲一生沉迷此业,甘之如饴。小伙子虽说刚开始并不想做茶,但终究敌不过茶的魅力,开始追寻着父辈的足记,认认真真寻茶做茶,让老父亲倍感欣慰。疫情爆发之后,小伙子一直待在大陆,除了经营自己的茶坊,他也经常跋山涉水,足记也踏遍了周边的茶产地,每每寻访到一款好茶,他总忍不住低调地炫耀,对茶文化的热爱更是流溢其间。看他微信,小伙子这次又来市集了,只可惜转了一圈,也没看到他的身影。
看来喝茶,也要讲究缘分。
市集上茶摊颇多,大多以功夫茶为主,武夷岩茶种类繁多,你却能在此觅个八九不离十,云南普洱年份讲究颇多,你若坐下来了,摊主也能跟你边喝边聊,来个茶文化普及。若你正好是茶友,那就茶逢知己千杯少了,随意走进哪个茶摊,你都可跟摊主摆开茶席,闲话桑麻,一来二去,买上点心仪的好茶倒是次要,结交到同道中人,才是人生幸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茶艺是一种物质活动,更是精神艺术活动,器具则更重要讲究,不仅要好使好用,而且要有条有理,有美感。早在《茶经》中,陆羽便精心设计了适于烹茶、品饮的二十四器。在市集上闲逛,茶具或精致考究,或质拙朴实,泥胎风炉,紫砂茶壶,薄胎盖碗,各式建盏,还有各种茶盅茶碟茶碗……只有你没见过的,没有你想不到的。你可别小瞧这一个个不起眼的东西,随便一问那都老价钱了。在摊主的口中,这一个个器具那可是有生命的,从设计造型到用料烧制,每一个过程都凝聚着设计者的心血,说是他们的孩子也也不为过,物以稀为贵,每一次的市集,摊主们小心翼翼摆开阵势,正是为了自己的产品找个能懂它善待它的有缘人。
这种理念,不仅仅止于茶和茶具。市集上的摊主,大多是颇具匠心的艺人,无论是设计随性的服装鞋帽首饰,还是精心制香制扇,酿酒制糖,他们无一例外都秉持了最古老的传统工艺,设计难免繁琐,流程难免复杂,工序难免繁多,往往耗时又耗力。
我曾听某个年轻的设计师介绍他的帽子,当时曾惊讶于价位的惊人,可得知帽子原料从选材到染整完全纯天然,帽子也是纯手工编制时,我终于明白了那句“贵有贵的理由”。我曾听某位摊主介绍他家的酒,亦是纯天然纯手工酿制,复杂工艺下,那梅子酒格外清冽甘甜,可产量却难以提高。我曾听那位手工宣纸的匠人无奈感慨,原料越来越贵,能坚守的匠人越来越少;我也曾听两个年轻人给我推介他们的首饰,在纯天然的植物外镀上金属材质,既保有了植物原本的特质,又颇具现代的风韵;还有那许多许多,我遇见过,闲聊过,或者我只是从他们身边悄悄走过的摊主……
在这个速成时代,逐利是生活的常态,短视化快餐化被奉为法宝。而市集上你却可以碰到这样的一群人,他们傻傻坚守着初心,默默做着自己的设计,小心呵护着自己的灵魂,即使无人喝彩,也能够一如既往。其实,在市集上,并非每个摊点都生意火爆,我见过许多这样的摊点,他们的到来或许并不是为了迎合大众的需求,而是用沉默的方式告诉世人,我在,我的作品在,我所传承的东西在--从来曲高和寡,文化的传承,文明的传承从来都不应该是喧嚣的。
许是这如许种种,走进这样的市集,看着这样的器物,人的心便会慢慢沉静。人呐,总得要坚守一些东西,东方美学的传承是这样,做教育也应该是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