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负相关先生是我的朋友,他有三大理论,当然最出名的就是负相关理论了。
某天,负相关先生神秘兮兮地对我说,“我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理论。”
正在看《萌芽》的我对他的理论不感兴趣,敷衍说,“什么理论?”
“平常我们不都是说越努力收获越多吗?”
“是啊,没毛病。”
“其实不是这样的。”
“哦?”
“你越努力,收获往往越少,因为越努力的人往往更在意自己的目标,从而内心接受不了失败,惶惶终日,这样的努力只会起反作用。所以说,往往努力的程度与收获成负相关。我把它称之为负相关理论。”
“如果这样,那么每个人都不需要努力了?”
“你怎么还不明白呢?我的重点不是努力,是负相关,谁走出这个怪圈,把负相关变成正相关,这样的努力就有价值了。”
“所以你一回到寝室就打游戏是为了变成正相关?”我问。
“你大爷!”
2,
第二个理论是读书纯粹理论。这个是我认为这三个理论中最牛逼的一个。
一句话阐述:成功往往不是看你坚持了多少,而是看你放弃了多少。
举例,高中时期最重要的就是备战高考,所以日复一日地学习。这时候读书就是最纯粹的一件事,如果加进另外一件大事,读书就不纯粹,成绩就有很大可能下降。
我们经常考虑的问题是谈恋爱会不会影响学习。那么我们以这个理论来看一下,学习是一件大事,谈恋爱也是一件大事,两件事合起来就导致读书不纯粹,所以成绩就有很大可能会下降。当然,我这里讨论的是大概率事件,你们不必用小概率事件来反驳我,因为我班上也有谈恋爱的同学结果高考考得很好的例子。
我们再从买手机的角度看一下。买手机是一件大事,身为读者的你们可能不以为然,认为这算什么大事呢,你们可以从这方面考虑一下,手机掉了会怎样,肯定麻烦事一大堆。
再说手机是每天跟在自己身上的,形影不离,所以买手机如同掉手机一样,是件很大的事。那么这件大事和学习并列,读书就不纯粹了,所以学习成绩就有很大可能会下降。
所以在高中时期,想问题不妨这么考虑:这件事大吗?会不会影响学习?要不要暂时放弃?
这样一考虑,很多问题就解决了,我们就无师自通。
当然,我以上所说的只是概率问题,并不绝对,不必反驳,因为这不是我创造出来的,我只是负相关先生的阐述者。
3,
第三个就是烂大街的习惯理论。不过负相关先生还是玩出了新意。
在行为心理学中,人们把一个人的新习惯或理念的形成并得以巩固至少需要21天的现象,称之为21天效应。这是说,一个人的动作,或想法,如果重复21天就会变成一个习惯性的动作或想法。
21天效应不是说,一个新理念,新习惯只要经过21天便可形成,而是21天中这一新理念,新习惯要不断地重复才能产生效应。
而负相关先生的习惯理论:一切都可以看成习惯。
优秀是一种习惯,堕落是一种习惯,经常做的一件事就是习惯,吃喝拉撒都是习惯,只是这些赋予了更本质的意义。
而深层的习惯又被称作:瘾。
而欲望,也可以称为习惯,决定你说话做事的方式和途径。
我有个朋友,不知道是从六年级还是初一开始打篮球,打到高中毕业,大腿伤了好多次,经常看见他拄拐杖。
甚至有一次,我一个月看见他伤了两次,刚刚好了又去打球,结果拄着拐杖在同学的惊讶中走进教室。
打篮球是一个习惯。
打篮球伤到也是一个习惯。
为什么他会伤的次数这么多呢?而且还是大腿。
这跟他的打球方式有关,而这就是关键的习惯。
玩手机是一个习惯。有时候觉得很无聊也不愿放下手机,因为已经养成习惯。
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破除一个习惯却比21天多,而且需要一个条件。
要不你认识到它对你的影响,这种认识必须全面且透彻,这样才有动力破除;
要不发生什么大事必须改变习惯,你迫不得已,且只有这一条路走。
我有个朋友去补读,负相关先生肯定他不会有所突破。因为他的习惯已经决定他的分数,甚至他的学习水平。
习惯是一个圈,圈住我们,好的习惯是漂亮的玉镯,坏的习惯是一个紧箍咒。
所有的理论是负相关先生创立的,而我只是一个阐述者。
负相关,读书纯粹,习惯,其实是个概率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