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结:丹思心舞
原作:克里希那穆提
译者:胡因梦
说明:此书根据主题将克里希那穆提的演讲片断选取汇编,原书有很多反复陈述之处。小结将同一主题好几节的意思作了概括和简单诠释、点评、延伸。前8期在小号新的遇见发布,现收归到丹思心舞的《读书观影》文集,并从第9期起由丹思心舞发布。
思想与记忆
九月八日《不留下经验的残渣》这节讲思想和记忆、经验的关系。
什么是思想?思想是从经验和记忆里产生的反应。
“当感官接触到外界而生起立即反应时,就会产生思想,它也可能是从累积的记忆里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包括种族、团体、家庭、传统或上师所带来的影响。因此思想的过程就是从记忆里产生的反应,不是吗?如果没有任何记忆,就不会有思想活动了。面对某个经验而产生的记忆反应会促使思维产生作用。”
什么是记忆?记忆包括两种形式:技术性信息的累积和过去未完成的经验残渣的累积。前者是系统的知识,譬如数学、物理、工程方面的知识,后者是无法彻底了解一个经验时留下的残渣。
在这节,克氏又强调了对觉知当下产生阻碍的思想是源于记忆、记忆又源于过去的经验残渣,时间和时间感是引起障碍和冲突的根源。
这里我有些疑惑的是,知识的系统性和经验的完整性都是相对的,即使是系统的学科知识和经验也是在不断发展的,而过去经验的碎片或者残渣就毫无意义吗,是不是也可以触发当下的觉知和领悟呢?如果这种触发是变化、流动的,而不是形成一种固化的思想和经验对当下和未来产生限制,应该就是积极的、创造性的灵感碎片吧?就像很多的创新都是在既有的元素上有新的组合和联结,而不是完全在空白上建立。
老旧的意识活动
九月九日《老旧的意识活动》这节,提到几点:
1.老旧的意识活动限制了未来:“思想永远受制于过往的历史,然后又会投射到未来;若是承认了过去,就必定会承认未来。”
这个意思是指如果没有把握好在过去和未来之间衔接的短暂的空当,即当下,就只会用老旧的意识去理解和定义未来,复制旧有的图景。
2.“集体历史”与“个人历史”创造出“个人意识”:“但是根本没有所谓的过去和未来,而只有意识与无意识所组合成的一种状态,其中包括了集体历史和个人历史。集体历史和个人历史面对当下这一刻的情境而产生了反应,于是就创造出了个人意识。因此意识是老旧的,而它便是我们存在的整个背景。”
我们可能了解过集体潜意识、个体潜意识,内化在个体中形成了个人对事物的反应模式,在这里,克氏也提出了类似的概念,这里,无论集体还是个体,都会有既有的有形和无形的、意识和潜意识组合形成的状态和反应模式,其形成都是有历史背景的,都是基于过去的文化、传统、经验和思想。这就是上述“老旧的意识”的成因。
思想者与思想
这几节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思想者其实并没有真正的思想,往往是用习惯性的、不假思索的反应代替了深入的思考。因为习惯是已知的、思考和探索的是未知的,心会抗拒这样的未知,而在已知和习惯中求安全感。**
“思想者很怕自己造作出来的东西,但造作的活动与造作者根本是同一个东西,因此思想者怕就是自己。他即无明与痛苦的肇因。思想者也许会把自己划分成各种类别的思想,但思想与思想者本是同一回事。思想者以及想要变得更好的欲望便是冲突与困惑的肇因。”
所有的冲突来源于思想者本身,来源于思想者逃避觉知和思考当下,而选择性地套上既有的“思想”标签,“造作”出不假思索的习惯,当这种习惯进一步造作出一些意识和行动,其实思想者又会陷入对这些造作出的意识和行动的恐惧和内心冲突。
如果我们理解了思想的来源是集体历史和个人历史塑造的个人意识,就能够理解,思想者的“思想”怎样成为了评判、干预和控制自己的工具:
“思想者就是思想本身,造作者就是造作本身,而行动者正是行动本身。思想者借由思想而揭露了自己。思想者借由他的行动制造出了自己的不幸、愚昧和挣扎。”
转化,不是改变
如何停止这样的冲突?不是要用另外的抗拒的力量去制衡、扭转和改变,而是要不带知识和经验的累积,进入“每个当下的理解”,让“立即的洞见”浮现,这样才会让真正的新的“思想”和觉悟先于“思想者”而出现,让事情发生自然的转化。
延伸和联想
光从文字上理解,克氏的话比较绕,但是如果我们联系生活中的实际,就能发现很多的关系的冲突,其实是来自于个人内在的冲突,就能理解上面的基本意思。
比如我们常见个人在新的家庭中复制着原生家庭的关系模式、反应模式,复制着冲突和痛苦;比如我们常常说要做自己,又会升起对自己的批评之声......
今天我接受的一位来访者就叙述了婆婆在产后如何对自己不好、欺负自己,自己如何耿耿于怀,不断想讨个道歉。再往下聊,来访者找到了自己的这股恨其实来自于母亲,母亲的婆媳关系和夫妻关系就不好,来访者从小听到母亲的不少抱怨,说婆家如何欺负自己,自己如何隐忍,却得不到母亲对自己的关照。而她对于母亲的感情更加纠结:既有不满和恨,又有同情和爱,所以把从来没有向母亲表达的恨都投射到了婆婆身上,而且这其中还继承了母亲对她的婆婆的恨!
这个例子让我们看到:个体如何接受了“集体历史”(原生家庭关系的历史)和“个人历史”(自己过去在原生家庭的体验和感受),形成了思想和“个人意识”(认为婆婆就是欺负自己的、升起的就是恨),形成了不假思索的习惯,去应对婆婆的每句话、每件事,导致了关系的恶化,自己又并不想是这样的状态,想改变、又放不下这个恨,陷入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