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畏,有所謂
泉州五中 王雨葳
洪应明在《菜根谭》中提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诚然,无论是谁,都应抱有所畏之心。而什么是“畏”?窃以为这“畏”非“畏惧”之“畏”,应为“敬畏”之“畏”也。敬畏,是对世间万物而言的,是一种对已知事物的向往与探寻。因此,在浩瀚宇宙间,常怀敬畏之心实为处世之道。
“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吕坤所说的“不敢肆”则不失为一份谦卑,毕竟人无完人,承认自身缺乏,方可寻得更一步的空间;同时其中的“德以成”又反映出有所畏引发的深度思考,从而引领心存敬畏之人走向未知世界,感悟尘世万物之魅力。
黑塞笔下的悉达多逃离纸醉金迷的生活,收起狂傲的心态,复归于自然,向一草一树,向河流大地学习,如同故事中从金丝鸟笼放飞的知更鸟,闯入广阔天地,自身的渺小使敬畏之心油然而生,也使悉达多由曾经的堕落逐步走向完美。
由此,有所畏是谦卑,倾听自己内心,更是沉潜思考,使人有所领悟、有所进步。然而敬畏也有所区分,面对不同的事物,心态也应随之改变。
有所畏不等同于“怂”,不因凡事稍有困难而低头俯首。有所畏应“畏”在修建青藏铁路时对自然与野生动物的珍视与保护,而在缺氧的高原上作业应拿出无畏心态。所以我们敬畏所敬畏之物本身,而在追求的过程中无畏所敬畏之物的附加物。敬畏有所分辨,不盲目畏,才能达到畏的目的。“所以艰难的生活永无止境,但因此生长也永无止境。”奥地利诗人里尔克曾言——写诗,便是归于自然及善于忍耐,这种无畏推动了人的生长与进步,从而向未知前行,是探寻世界的助推力。
由此观之,纵使有所畏,但也需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凭借无所畏的勇气前进。当然,脚踏实地才是在敬畏之路上前行的真正动力,怀敬畏之心,以无畏的心态,通过实践实现理想才能趋于完善。
如里尔克所言,“如果尘世将你忘记,那么对静止的水说:我流;对流动的水说:我在。”故,有所畏,实则有所谓。以无畏追求有畏,以行动证明无畏,方可让你我在探索未知、感受世界的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