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早上好,今天咱们阅读的是《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中《自由就是不再寻求认可》到《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这几个章节。
自由就是不再寻求认可
“货币是被铸造的自由。”它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出现的一句话。“被铸造的自由”这种说法是何等的痛快啊!的确如果要坦率地说出货币所带来的东西的本质的话,那或许就是自由。这大概也可以被称为名言。不过,也不可以据此就说 “自由就是币”吧?也有能够通过金钱得到的自由。而且,那种自由一定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大。因为事实上,衣食住行的一切都是由金钱来支撑。虽说如此,但是比并不是拥有巨额财富就可以获得自由的。
假设我们已经得到了金钱方的自由,这种时候,我们所剩下的是什么样的烦恼和什么样的不自由呢?应该是人际关系吧。我们其实都挣扎般地活在各种各样的“羁绊"之中一不得不和讨厌的人交往,不得不忍受讨厌的上司的嘴脸等。想象一下,如果能够从烦琐的人际关系中解放出来的话,那会有多么轻松啊!
但是,这种事任何人都做不到。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被他人包围着,都是活在与他人的关系之中的社会性的“个人",无论如何都逃不出人际关系这张坚固的大网。阿德勒所说的“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这句话真可谓是真知灼见啊。一切的事情最终都会归结到这一点上。
那到底是人际关系中的什么剥夺了我们的自由呢?虽说把别人当成“敌人”还是“伙伴”这一点。您说如果能够把别人看成“伙伴”,那么对世界的看法也会随之改变。但就父母的存,在无论怎么想“父母”都不是“敌人”,特别是在孩童时代,他们作为最大的庇护者养育和守护了我。关于这一点,我们都是真心实意地满怀感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对我们的干涉越来越多,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压力。总是希望得到他们的认可,可是总是做不到。但其实我们根本没必要被别人认可。
要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中?
得到别人的认可的确很让人高兴。但是,要说是否真的需要被人认可,那绝对不是。人原本为什么要寻求认可呢?说得再直接一些,人为什么想要得到别人的表扬呢?你应该是这样想的吧,通过别人的认可,我们能够消除自卑感,可以增加自信心。会让事情变得有是价值”。
那我们可以用一个身边的例子来考虑一下。比如,假设你在工作单位捡了垃圾。但是,周围的人根本没人注意到这一点;或者即使注意到了,也没有人说一句感谢或表扬的话。那么,你以后还会继续捡垃圾吗?因为希望别人给予你做这件事的价值,因此当价值消失时你也就不再做这件事了。
这就是我们的认可欲求的危险所在。人究竟为什么要寻求别人的认可呢?其实,很多情况下都是因为受赏罚教育的影响。如果做了恰当的事情就能够得到表扬,而如果做了不恰当的事情就会受到惩罚。阿德勒严厉批判这种赏罚式的教育。在赏罚式教育之下会产生这样一种错误的生活方式,那就是“如果没人表扬,我就不去做好事"或者是“如果没人惩罚,我也做坏事"。是先有了希望获得表扬这个目的,所以才去捡垃圾。并且,如果不能够得到任何人的表扬,那就会很愤慨或者是下决心再也不做这样的事情。很明显,这是一种不正常的想法。其实,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你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我也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我们没必要去满足别人的期待。
在犹太教教义中有这么一句话:“倘若自己都不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还有谁会为自己而活呢?”你就活在自己的人生中。要说为谁活着,那当然是为你自己。假如你不为自己而活的话,那谁会为你而活呢?我们最终还是为自己活着。没理由不可以这样想。
过于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就会按照别人的期待去生活。也就是舍弃真正的自我,活在别人的人生之中。
想要取得别人认可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会采取“满足别人的期待"这一手段,这其实都是受“如果做了恰当的事情就能够得到表扬"这种赏罚教育的影响。但是,如果工作的主要目标成了“满足别人的期待",那工作就会变得相当痛苦吧。因为那样就会一味在意别人的视线、害怕别人的评价,根本无法做真正的自己。
不满足别人的期待去做事并不是旁若无人地任意横行。要理解这一点,需要先了解阿德勒心理学中的“课题分离”这一主张。
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
例如,有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不听课、不写作业甚至连教科书都忘在学校。那么,如果你是父母的话,你会怎么做呢?如果你选择强迫孩子学习,那你觉得他是否会喜欢上学习?我们可以从阿德勒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开始说起。例如,当眼前有“学习"这个课题的时候,阿德勒心理学会首先考虑“这是谁的课题”。
孩子学不学习或者跟不跟朋友玩,这原本是“孩子的课题”,而不是父母的课题。这是孩子应该做的事,即使父母代替孩子学习也没有任何意义。学习是孩子的课题。与此相对,父母命令孩子学习就是对别人的课题妄加于涉。如果这样的话,那肯定就避免不了冲突。因此,我们必须从“这是谁的课题"这一观点出发,把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改变。辨别究竟是谁的课题的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如果孩子选择“不学习"这个选项,那么由这种决断带来的后果一一例如成绩不好、无法上好学校等一一最终的承担者不是父母,而是孩子。也就是说,学习是孩子的课题。
世上的父母总是说“为你着想"之类的话。但是,父母们的行为有时候很明显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目的一一面子和虚荣又或者是支配欲。也就是说,不是“为了你"而是“为了我",正因为察觉到了这种欺骗行为,孩子才会反抗。
当然阿德勒心理学并不是推崇放任主义。放任是一种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孩子在做什么的态度。而阿德勒心理学的主张不是如此,而是在了解孩子干什么的基础上对其加以守护。如果就学习而言,告诉孩子这是他自己的课题,在他想学习的时候父母要随时准备给予帮助,但绝不对孩子的课题妄加干涉。在孩子没有向你求助的时候不可以指手画脚。
阿德勒心理学的心理咨询辅导认为,被辅导者是否改变并不是辅导顾问的课题。接受心理咨询辅导之后,被辅导者下什么样的决心、是否改变生活方式,这都是被辅导者本人的课题,辅导顾问不能干涉。
辅导顾问只是要竭尽全力地加以援助,但不可以妄加干涉。某个国家有这么一句谚语: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阿德勒心理学中的心理咨询辅导以及对别人的一切援助都遵循这个要求。倘若无视本人的意愿而强迫其“改变”,那结果只会是日后产生更加强烈的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