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所创的心学理念被世人所膜拜、敬仰。
在其幼时,王阳明便已经与众不同,当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与别的孩童一岁就会说话不同,直至四岁,他还是不会说话,家人都不明白究竟为什么会这样。王阳明那时候还不叫王阳明,叫“王云”。四岁的一天,一位和尚云游经过,观其面相,觉得这孩子在将来绝对是非同凡响,遂建议其家人为其改名“王阳明”。所以从那天起,从王云改名成了王守仁。并且在父亲书房玩耍的他突然背诵出了考科举试的四书五经。问其原因,原来在他父亲在诵读的时候,他就已经将他父亲背诵的内容默记于心。一般的孩子又怎么会有这样的心性?又怎么会有这样的耐心和毅力?
在王阳明尚且年幼时便已立志要做圣人,在私塾里得不到肯定和满足的他,竟然自己去游历朱庸关,由此作为开端,开始感悟心学的端倪。
在王阳明看来,一种正确的生活态度应该是宁可要自己心坚硬如磐石,也不要自己心若止水,毫无波澜。唯有如此才能够坚定自己想要做什么事情的心,汲取营养去往下发展,扎根于土地。才有可能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王阳明这么想,这么说,也这么做了。他从小便立志要当一个圣人,后来他遇到了多少艰险困祖,也没有被击倒。
日本人在二战后便开始了养精蓄锐,经过短短数十载已经大大地改善了国内的情况。在明治维新时期,王阳明的心学在日本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那时候的日本几乎人手一本王阳明的心学集,后世在总结日本在短时间内取得如此大的进步,与他们热爱王阳明的心学,崇尚心学是分不开的。
王阳明生活的明朝社会处于儒家与道家交相辉映的时代,取两家治世之绝学,再加入自己的见解。故其出世入世的学问集两家的精华还有其所长,变成了王阳明独有的一套学问。
面对仇家的步步紧逼,他认清现实,不再负隅顽抗,直面死亡。他参悟了庄子在其母亲死时没有像他人一般淘嚎大哭,甚至于鼓盆而歌。因为人生本是向死而生,出生之时便已经决定了最后的归宿是死亡,在母亲在世之时,极尽全力抚养母亲,已经足够。而王阳明自觉一生并无做损人利己的事,在被贬后,和当地人和谐共处,教他们工科的知识,为他们解答疑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王阳明一生中,他明白孔子说的“有朋至远方来,不亦悦乎?”的真谛,广交世杰好友,向有学问、有治世之能的人学习,融会贯通自己所接收的知识,且勤于思考内在的逻辑,使其内化成自己的能力。
这样的活法,像不像“中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