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收获和感想:
一.想要坚持读书和写作,需要三个条件:人、事、场
人主要指自己:弄明白自己为什么读书和写作?就拿我来说,之前一直在找自己能够坚持做下去的一件事,跟个无头苍蝇似的找来找去。看见自媒体不错,也想学习写作,参加了几期21天粥左罗写作训练营,最后一次参加高阶,彻底被打败了,又想放弃。自己也想了想,方法就在课程里,是真的懒得去看吗?其实不是,学了大半年,没有任何正反馈,而且也没有想清楚自己到底为什么而学。最重要的还是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学,其实一直希望能够找一个一对一指导自己的人。
那天鼓起勇气和“屋屋”老师聊了聊,想再试试,证明自己还是想通过读书和写作改变自己,想让自己也能有一技之长,或者说把读书写作当做一个安身立命的本事。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内心越来越焦虑,来自生活压力,也来自对自身的不认可,更有给孩子“以身作则”的想法,想让她过得更好,成长之路可以更加顺遂,早点知道自己的目标,早点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
事在我的理解是,自己把读书写作这件事当成什么?首先在“人”的阶段明确自己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我的内在动力是:改变自己,想通过读书和写作让自己更充实,学会思考,不要只是刷剧淘宝浪费时间。
外在动力:很羡慕能写出新媒体爆款文章的人,很想让自己也能变厉害,其实想把写作变成第二职业,或者是自己的终身职业。
场是想要坚持读书写作需要的一个环境:之前一直在训练营复训,也是想让自己泡在写作的环境中,想用“他律”来倒逼“自律”。可是高阶之后,有的只是挫败感,感觉那种热热闹闹的环境其实并不属于自己,自己好像也比较笨,由于还要上班带娃,时间并不充裕,完成三篇长文后,就没有坚持下去的动力了。而我意识到自己现阶段,急需一个能够给自己指明方向,或者说是再拉自己一把的人。
二.有关读书的方法
屋屋老师有好几篇文章都在总结读书的方法,读完有些印象的有樊登的“自我反刍法”,还有“卡片笔记法”。
书在我的理解大概可以分为“工具书”和“经典巨作”。对于自己读书还是应该要明确看书学习的目的,因为读书最终还是要“为我所用”,我基本上没有阅读习惯,上个月参加了“牛皮明明”老师的读书会,书籍也是指定的,硬着头皮共读完了《百年孤独》,这个月的《鼠疫》读了二十几页就读不下去了。
屋屋老师说我处于迷茫状态,我特别认同。看别人做什么,自己就跟着做什么,没有目标,没有方向。读书如此,写作也是如此。自己写作现在的阶段应该也只是处于“写日记”的阶段,每天要求自己日更,然后随便写写自己的心情和感想,也就二三百字。
还记得屋屋老师总结的记笔记公式:记笔记=思考+记录+整理+践行。学习也是如此,学习的最终目的是“知行合一”,学完还要习,否则就像我之前,看过就完了。没有目的,没有方法,为了“读而读”,所以写不出来什么,脑子里没东西,越写越焦虑,看着别人做出成绩,就会越来越觉得自己没用。
读书的方法很多,屋屋老师总结归纳了大师们的学习方法,也总结了她自己经过实践比较适用的方法,每个人的习惯、思维都不同,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而怎样找到,这应该也是一个长久的过程,需要刻意练习。对于这个我还没有梳理清楚,之前自己看书只是会画出觉得好的话。
三.接下来应该怎么做
1.明确自己想要坚持读书和写作
2.找到驱动力,每天继续日更
3.跟着屋屋老师刻意练习,找到合适自己的方法
4.规划好时间对于现在的自己也很重要:基本上能用来读书和写作的都是碎片化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