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魅力
不学习的老师不是完整的老师,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才有能力输出,系统的学习中华经典本应是在学生时代完成的功课,但学生时代教育的缺陷只有在后来工作中来弥补。
10年前有幸参加了中华经典的学习,对四书五经有了更深的了解。
1、对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
从最初的《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笠翁对韵》、《唐诗宋词》到《中华上下五千年》、《论语》、《道德经》、《诗经》、《易经》、《佛经》等经典文化的学习,深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的文化根基,也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论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资和精神财富,是几千的沉淀,其中的智慧精髓是值得学习和永远传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代代相传,做到学以致用。
尤其是作为学期教育的老师,更应该要把这种样思想意识传递给我们的孩子,因为他们才是我们国家的未来。
2、对为人处世有了新的认识
人从出生到死亡是一个修行的过程,更是学习的过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开篇即提出了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自身的修养,坚守原则,知识可以增长才干,更能改变命运。因此,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如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愉悦的事情,所以我们树立了终身学习的目标。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则,告诉了我们做人做事的原则和先后秩序。
学习了《唐诗宋词》让我们知道在知识面前是平等的,任何人都可以在唐诗里找到自己的心境。
学习了《易经》懂得了任何时代,任何人都要遵从大自然的规律,春耕夏长,秋收冬藏,四季轮换。放大了社会法则,忽略了自然规律,看似社会在飞速进步,实则人类社会收到了破坏自然规律的反噬。
3、对学校教育有了醒的认识
中国式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有着额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
孩子们收到外来的影响,把传统文化丢弃了,孩子们在速食文化的带动下,吃喝玩乐都与传统的不沾边了,在我们这大的文化大国里,孩子们对 民族,民间文化的感受越来越少,离真实的民族文化越来越远了,这是不利于孩子们的成长的。
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会让人受到良好的熏陶,四书五经是古人给后人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是特别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思考,在学校的教育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能让学生体验到传统文化的精华,提到学生事务素质和能力,唤醒学生对灿烂的传统文化的热爱,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一个人若能在童蒙时期就汲取人类最好的精神营养,早早懂得,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走上卓越的人生之路是必然的。
学校教育要让孩子学会先做人后做事,万事德为先,一个有良好品德的人,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必然会对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为教育工作者更要以身作则,作为传道受业解惑的育人者,承担着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光荣职责,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学生和社会的楷模。
灿烂辉煌的中华民族文化,不仅是中国人,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
愿京评挷曲的优美乐章回荡在我们的耳旁,说学逗唱的雅俗幽默点化我们的生活,四书五经的智慧把我们的心灵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