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说到,很多时候,需要争取才能让家成为真正成为一个舒适宜人的港湾。
因为可能有入侵者,甚至入侵者是亲人乃至父母,如果你无法赶走他们,或者都意识不到这是问题的话,家就很难成为港湾。
修炼掌控力
过去武老师常说,控制欲望是万恶之源。这句话讲的是,一个人想去入侵、剥削和控制另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服从自己的意志。
但相反,他觉得人应该有掌控力,该形成这样的状态:我的生活,我能掌控,即便现在有失控,甚至崩溃,但我深信,我能通过努力让我的生活恢复掌控。
婴儿最初处于一个极端的矛盾中,一方面,他们活在全能感中,觉得自己是神,无所不能,另一方面,他们的能力最弱,最初对生命简直没有任何掌控力。
当然没有任何掌控力,这句话不能完全概括,例如,婴儿至少可以掌控一个东西,那就是眼皮。
对婴儿的全能感有这样一个秒形容:婴儿最初觉得,他们一睁开眼睛,世界就会存在,而一闭上眼睛,世界就会消失,所以他们会觉得自己是如此强大而可怕,世界就掌控在他们的睁开与关闭之中。
对不能掌控的事物,婴儿会把它们投射出去,认为是外界敌意力量所操控的。
曾经武老师看过这样一个视频,一个刚出生没多少天的小狗打了一个嗝,这是一个意外,是一份失控。
然后可以看到,小狗试图控制身体,但失败了,它接着又打了一个嗝,随即它开始狂叫,并且好像是对着外面某个东西似的。
对此他的猜想是,它控制打嗝的努力失败了,于是第二次打嗝时,它就会想,既然打嗝这件事不是我能控制的。
那肯定是某个外部力量所导致的,并且这个外部力量是敌意的,我要用我可怕的叫声警告它,不许这样对我。
婴儿的逻辑是一样的,并且,因为有全能感,所以这时会出现极端分裂,婴儿会觉得,外界像有一个魔鬼在攻击自己。
所以关于善恶观,武老师有一个说法是:在个人的体验中,他所能控制的,就是善;不能控制的,就是恶。
由此可以理解,控制对婴儿来说,是极为根本的,控制为善,失控时,就会分裂出恐怖的敌意来。
除了眼皮,最初婴儿还可以比较快发展出的一个控制,就是自己的手指。当婴儿能吸吮自己的手指时,这是一个里程碑般的进步。
因为婴儿发现陷入口欲中的自己,在吸吮手指这件事上能支配自己,他想吸吮,就可以把手指拿过来,不想的时候,就可把手指拿开,这种自我掌控、自我满足的感觉,实在太好了。
相反,其他很多事情的满足与控制,婴儿都有赖于养育者的照顾质量。
对此,温尼科特提出了“足够好的妈妈”这个概念,曾其峰将这个术语理解为“60分妈妈”,意思是妈妈能为婴儿提供一个基本被满足、基本可控制的养育环境就可以。
温尼克特还提出了一个很有影响力的概念“过渡客体”,意思是一个存在既不是自体,也不是脱离于自体之外的客体,而是介于其中的“过度客体”。
孩子通过先与过度客体建立联系,再逐渐与客体建立关系。对孩子来讲,最重要的客体是妈妈,而过度客体通常是具有某种妈妈特制的事物。
过渡客体有多种价值。第一,当孩子找不到妈妈时,可以通过过渡客体得到一些安慰;第二,妈妈再爱孩子,孩子都不能彻底控制妈妈,而过度客体却可以完全被孩子所控制,于是孩子通过控制它形成一些基本的控制感。
例如,一位心理学家有一条非常黏他的狗,而他出去讲课时,就会把一件带着他汗味儿的、没洗过的衣服放到狗窝里。这件衣服就是他的宠物狗的过渡客体。
再比如,很多孩子都有他们的一个安慰物,可能是一个公仔,也可能是一条毯子、一个枕头,甚至一条小被子等等。
这些东西,他们视若珍宝绝不允许他人占有,也不能接受它们的改变,例如洗涤。如果仔细了解的话,就会发现这些东西常常是孩子在婴幼儿时,和妈妈一起是用过的东西。
小毯子、小枕头和小被子,那是和妈妈共用过的,公仔,可能是妈妈送的,总之,这些东西具有了妈妈身上的部分特质,因此就像是妈妈的一个象征一样。
周星驰的电影《长江七号》讲的是一个孩子和他理想过渡客体之间的故事。我可以爱你、恨你、攻击你、毁灭你、守护你、抛弃你、鄙视你等等。
总之,我可以把人性中的一切宣泄到你身上,而你对我不离不弃。再好的妈妈,也承受不住孩子的这种想象和对待,但一个过渡客体就可以。
幼小的孩子通过掌控一个过渡客体,而获得一种彻底的掌控感。所以,家长们要重视孩子的过度客体,以及像吸吮手指这种事,要知道孩子在借此形成一个对事物的掌控感。
当然,最好的客体,还是妈妈以及其他抚养者,还是一个生动的、愿意回应自己的人。
与过渡客体不同,再爱孩子的妈妈或爸爸,也有自己的空间感,也有自己的独立意志,所以不太可能完全满足孩子的掌控欲,并且如果真的满足了,会带来巨大问题。
一个真实的“60分妈妈”,会让孩子形成基本的掌控感,同时又会知道,他面对的是有自己需求、自己尊严的另外一个人,他再怎么愿意满足️️你,也不可能彻底如你所愿。
并且有时候,她就是一个坏妈妈,但这些坏的部分,并不影响,她整体上是个好妈妈。
先是有这样一个“60分妈妈”,而后有一个基本有力量的爸爸,乃至一个家,这都构成了一个好的安全容器,这样孩子就可以在这个基本有掌控感的世界里,释放自己的活力。
同时也知道,这个空间里是有其他人存在的,他得学习尊重。这是一个孩子能在更大世界中,去伸展自己的基本所在。
过渡客体,还有过度空间的含义。孩子最初都活在自己的幻想世界里,他们不可能直接进入到现实世界里,他们需要在幻想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有一个过渡空间。
在这个空间里,学习如何处理自体与客体的关系。在这个空间里练习的差不多了,才能更好的进入到现实世界。
作为父母,没必要也不能让孩子成为一个家庭的主人,例如决定家庭中的很多事情。这对孩子而言,既是过度满足了他的全能感,也是给了他太多责任。
很多家庭治疗中,父母需要对孩子说,很多事情是父母的责任,你就做一个孩子,好好去玩就好。
不过,每个家庭都该给孩子提供一个孩子说了算的空间。有条件的,可以给孩子一个房间,没条件的,可以给一张书桌,甚至只是一个上了锁的抽屉。
在这个空间里,孩子有彻底的自主权,基本完全他说了算,没有他的许可,你不能进入到他的空间里。
武老师养的第一只猫叫阿白,是一只超可爱的加菲猫,它太可爱了,以至于他们总想去随意玩弄它,后来他和家人商量了一下,给了它一个专属空间,就是一个纸箱子。
只要它进入这个纸箱子,他们就不能碰它,然后发现,它特别喜欢这个纸箱子。
有一天电闪雷鸣,是阿白到广州后遇到的第一个雷雨天气。他们都不在家,当时它又很小,所以真是对它有些担心,等回到家后看到它就躲在这个纸箱子里。
所以你看,一个能自己彻底掌控的空间,是多么有安全感,多么重要。
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是,武老师听到很多人给他讲关于汽车的梦,听多了,他发现,基本上车在梦中有一个隐喻,是一个人掌控感的象征。
通常是当你生活中有失控时,你就会梦见你开的车失去控制了。
由此我们也可以理解,车可以帮助一个人形成控制感,也的确看到,一些对生活非常缺乏掌控感的人,等学会开车后,掌控感提升了很多。
爱好也是一个练习掌控感的空间。爱好无关生存,比较少带来压力,当你试着去玩好一个爱好时,也是在练习你的掌控感。
例如之前,武老师给自己买了一个纯手动的专业相机,据说是世界上最好的相机之一,他在一点一点地调试这台相机的各种参数时,一种掌控感也油然而生。
总结
1.人该有掌控力,该形成这样的状态:我的生活我能掌控,即便现在有失控甚至崩溃,但我深信我能通过努力让生活恢复掌控。
2.控制对婴儿来说极为根本,家长们要重视孩子的过度客体,以及像吸吮手指这种事,因为这是孩子在借此形成掌控感。
3.先是有一个“60分妈妈”,让孩子形成基本的掌控感,而后有一个基本有力量的爸爸,乃至一个家,这都构成了好的安全容器,孩子就可以在这个基本有掌控感的世界里释放活力,伸展自己。
思考
生活需要掌控感。我在各种综艺节目、生活中,看到很多成年、已婚的男性,不喜欢在家,喜欢在外边,哪怕是停车场自己的车里。
这有没有可能是,生活中缺乏自己掌控感,要顾及父母、伴侣的唠叨,孩子、生活压力的一种无力导致的逃避。
我曾经看过一个短视频,一个小朋友每天背着一个小被子上学放学,而且妈妈给她抢过来,要帮她洗一下,她都不愿意。那这个小破被子极大可能是她的过渡客体。
谢谢你的欣赏,观点来自《武志红的心理学课》。对于本文内容你有其他观点吗?欢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