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马庆阳 刘长志
一、我的成长之路
我从小在北方的农村长大,父母两地生活,到7岁小学一年级才进到城里。当时,父亲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工作,父辈兄弟姊妹一共8人,只有父亲一人在爷爷奶奶家里的供奉下上了大学。父亲排行老三,大爷1949年在东北野战军第五纵队参军,在锦州战役塔山阻击战中阵亡,时年19岁。二大爷成家后去了县城工作,后来做了镇党委书记。其他兄弟姊妹年龄尚小,爷爷奶奶含辛茹苦拉扯几个孩子长大。
父亲是一名孝子,也用言传身教传递中华传统文化。父亲60年代东北大学毕业后分配在北京工作,却由家人介绍在老家找对象成了亲。母亲很乐意这门亲事,在农村担任小学教师的母亲,身高1米64,面容清秀,很受当地青年的爱慕。他们的爱情也经历过波折,相识一段时间,没有了消息,某个周日的一天,父亲骑着自行车来到了母亲的村里……他们的婚姻也由一辆自行车载着二人和娘家给做的一床被子,以及父亲从北京带回的喜糖散发给亲朋好友,祖父母操持了一桌酒席,请了村里有头脸的几个人物表达了祝福,婚礼简简单单地结束了。
婚后两地生活的艰辛是在有了姐姐和我之后。在东北农村冰天雪地的日子里,担水、洗衣、烧火做饭,照顾孩子,对一位母亲是多么地辛苦,紧张的工作和生活的艰辛让母亲早早就断了奶,半夜起床为孩子打奶喂食,清瘦的母亲那时体重只有80多斤。时至今日,母亲仍不愿回忆农村的生活。
我们有许多童年的快乐时光,每到周末,姐姐带着我到大马路边数着一辆一辆过去的汽车,期盼着父亲从车上下来,给我们带回来北京的盒装饼干和各式糖果,在小孩们的簇拥之下回到家里,那是我们最幸福也是最骄傲的时刻。每到寒暑假,母亲给我们穿的整整齐齐的,带上我们先坐车来到城里,挤上有轨电车到火车站。虽然只能买到站票去北京,一家人还是欢欢喜喜,路上好心人会挤一挤给我们腾出个座位,还会拿出水果来给我们吃……我那时还小,那些零散的回忆好多都是在母亲日后的叙述中朦胧记起的。
说到心路历程,小孩子是没有什么心思的。我依稀记得躺在家门口的柴火堆上,望着远方的蓝天白云,想着我未来生活会是什么样子呢?
文革结束,改善知识分子政策。我们没有等到举家迁往北京的机会,父亲选择了回到家乡的城市工作,母亲也调到了城里工作,一家人总算是团聚了。父亲放弃了北京,放弃了他喜爱的滑冰、游泳,放弃了灯火通明的长安大街和天安门广场,在他四十岁的人生里,坚守着他的忠诚。而我日后赴西安上大学,每次中转北京都徜徉于天安门广场,北京也成为我心中永远的情结。
父亲在外地死于心脏病,突然的打击令母亲痛不欲生。父亲走了,人生灰暗。我刚刚出生不久的儿子成了母亲的寄托,隔代的轮回。人生虽然无常,却坚定了我的内心,我们也发誓,再不让母亲感到难过,一定让她度过幸福的晚年!
而立之年,职场进阶,事业小有所成。阅读习惯由原来的小说逐渐转变为人物传记。读人物传记正如左中堂之“读破万卷,神交故人”,在与先贤的对话中体味人生,感悟身心成长之路。接近四十岁时,冥冥之中要走出“不惑”的人生,读书的兴趣转而向哲学和心理学。一次出差旅游的机会,购买了《大学》、《中庸》,回家后反复诵读,越来越为古人的智慧所倾倒折服。“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作为经常省察克己以及对照人情事变的警句;孔子的人生四戒:“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对我认知客观世界和行为做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走进了思想探求的空间,分批次购买了南怀瑾《论语别裁》、《老子他说》等系列丛书,找了不同版本的老子《道德经》解读,其中王蒙先生《老子的帮助》和《我的人生哲学》对我入世帮助很大。2010年,在一位尊敬的老师推荐下,购买了《与神对话》这本书,初读完全不懂,即使硬着头皮读下去,也是一知半解。但是一、二年后,工作的压力、精神追求的迷茫,让我又一次拿起这本书,这一次我深深地被吸引,以至于在万籁俱静的夜晚,我因与作者的灵性对话、神交而兴奋不已,我知道,那其实就是我自己的内心。随着阅读体系的广泛,逐渐厘清了儒、释、道的区别,对如何认知世界,作为生命个体要做怎样一个人,走什么样的道路等一连串的问题萦绕在脑海中,这些问题也不约而同指向了一个心中更为向往的人物 —王阳明。
二、我的心学之路
初识王阳明,只是道听途说,买了一本书看了也是混沌不着边际。听了郦波教授的《500年来王阳明》对知行合一、良知致良知、心即理等有了一点粗浅的认识,但是完全不成体系。出于好名、好物的心理,连心学体系的基本原理和阳明先生四句教都不甚理解的情况下,以王阳明作为谈资没少好为人师,事后真是感觉惭愧不已!
跟各位同道的心路历程一样,心体在漫无边际的漂流过程中,遇到了《老刘说心学》。幸福人生的两个基本支撑点:第一个是灵魂的独立性,第二个是坦坦荡荡的幸福感。刘老师的这一认知彻底征服了我,从而也让我真正理解刘老师所讲的:“人和人之间最大的差别是认知的差异”。享受独立的灵魂就像我们在彼此孤独的人生旅途中,遇到同伴的一声鼓励;达到坦坦荡荡的幸福,就是要知道人纯粹至善的最高品质就是诚意、正心。坦坦荡荡就是既不欺人,也不自欺,这种幸福感是内心宁静、平淡无华的。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中介绍诸子百家的起源,其中儒家: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这一段是说,儒道由尧帝传之以舜帝,舜帝传之以大禹,大禹传之以商汤、商汤传之以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再传之以孔子。儒家原出于司徒之官,后靠教授典籍为生,还靠在婚丧祭祀等典礼中“相礼”为生,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更是一位万世师表的“至圣先师”。孔子的后世传人孟子、荀子分别成为先秦儒学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两大代表。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把统一思想看成维护统治的关键手段,自汉代以来,基本上把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核心思想,中国大一统思想正式形成。
后来的儒家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以及《孟子》和《论语》一并称为四书,朱熹对“四书”做注,他也是新儒家“程朱学派”即“理学”的代表人物,而王阳明则成为“陆王学派”即“心学”的完成者。两大学派争论的主题按照冯友兰先生所论述,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重要的哲学问题,即朱熹认同的“性即理”与王阳明的“心即理”的根本分歧。西方哲学的术语:即自然界的规律是不是人心创造的。朱熹认为:某物是其理的具体实例,若没有如此之理,便不可能有如此之物。他还认为:一切物都有其自己特殊的性,即有理。理总是都在那里,理是永恒的。王阳明认为:人是天地之心,人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宇宙是一个精神的整体,其中只有一个世界就是我们自己经验到的这个具体的实际世界。他说: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如此,心是宇宙的立法者,也是一切理的立法者。
以上分享是梳理“心学”的源起,与儒学一脉相承的关系。从“心即理”的角度,心学是对传统儒学的革新,强调良知是心之本体,是天理;心学从“良知”、“格物”出发,对《大学》三纲八目有了新的认知。《大学》里三纲领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纲领归结为一点为“在明明德”,终极完成便是“止于至善”。《大学》八条目是:“致知、格物、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条目归结为一点即是“修身”,修身的所有方式皆以“致良知”为前提,而致良知就是明明德,“明明德”是心之本性。所以整部《大学》归结为一句话“致良知”。从这个角度来说,阳明先生把《大学》完整地融入他的心学体系。
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是哲学命题。现实生活中也经常讨论“知行”,如知难行易和知易行难。“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一定要真知,才会去行,阳明先生说人人都有良知,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够致良知,这就是知易行难。“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要达到知行合一,从根本上还是要“致良知”。
三、我的实修体验
能够整理自己的修习心得,真是要感谢集中隔离14天给予的良机。从当地政府划定的重点关注地区出差回来,心里不免打鼓,但是良知告诉我要遵守当地的防疫政策,履行报备手续。
隔离前一天晚上我做了认真细致的准备工作,既要做好隔离期间工作需要的各项准备,也不想因为隔离打乱我日常生活的规律。把隔离当做身体的一次旅行,也当做“事上磨”的心理修行。我有比较严重的鼻窦炎,忙碌的工作和经常应酬客户,导致我的鼻炎反复发作。鼻炎从根本上说是湿邪之气影响了自身脏腑器官的运行,使器官处于淤滞的状态,外表生发于鼻窍。子晴同道教授的站桩不仅是实修收束心猿意马,而且也是扶正阳气、祛除湿邪之气的良方,我之前坚持了一个月,后来由于工作的原因打乱了节奏,没有坚持下来。我从隔离的第一天开始站桩和静坐,把每一天的工作、学习、健身、娱乐安排成固定的计划。这样,从早到晚一天的生活节奏井然有序,充实恬淡。
我所理解的实修和“事上磨”包括很多方面。在我的成长经历里,没有专门介绍我的母亲,已过耄耋之年,生活的磨练使她成为一位坚强而富于理性的老人。我们小时候,母亲伺候着家庭起居、算计着柴米油钱,身体不好,家里经常飘着中草药的味道。退休后,独居的母亲热衷于各类健康讲座和收集民间验方,每次跟她聊天,你有什么健康方面的问题,她都能兴高采烈地找出对症下药的方法。在母亲的熏陶之下,我从四十几岁就开始了身体的“实修”,早起在床上做“推肚子”、“干搓脸”、“干梳头”,早晚出去运动时,做“颈肩操 ”和“倒着走”等等,也经常利用空闲时间做“叩齿”和“提肛”的动作。这些动作别说让人听起来十分可笑,连我自己有时都觉得可笑。但是,十几年下来,我周围的朋友、同事体检的结果,很多人年纪轻轻就得了高血压、糖尿病,还有许多人牙齿坏掉了,不得不种牙。为此,我坚信我的身体实修是延缓衰老和预防疾病不二选择。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在与母亲的生活交流中,我学习到了很多人生智慧,与其说是我们在陪伴老人,不如说是母亲给予了我们很多精神的依靠。人说:妈在,家就在。确实如此,晚年的母亲跟我一起,定居在大连,在老家的姐姐和远在上海的妹妹经常到大连老娘的家中团聚。这些相聚的时光啊,美好而短暂,其中带给母亲的欢乐,让我们感到非常的幸福。人人都有良知,但致良知需要导引。疫情扩散,欧美各国采取自然防疫措施,多少有基础病的老人离世。我国的防疫政策,把人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多少近百岁的患病老人在医生的精心救治下恢复健康,这些都是对青年人的言传身教。在我隔离期间,我儿子想到奶奶年纪大了,抵抗力弱,提前给奶奶储备了新鲜蔬菜水果等,让奶奶感动不已。妹妹借此机会教育她8岁的小儿子,这就是孝道。就中华传统之“孝”文化,家人群也进行了交流。妹妹引用《礼记·祭义》原文“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所以,我们要修行的知行合一,要在致良知的基础之上,才能达到“允执厥中”,人心与道心相和,执中而行。
哲学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刘老师讲儒学是讲“入世的哲学”。在老刘讲《传习录》里,“立德”、“立言”、“立功”为“三不朽”,历史上能够做到“三不朽”的只有两个半人,分别是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他们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完成入世和出世的统一,因此成为人们公认的圣人,兼具“内圣外王”的性格特征。我们修习心学,自然不是为了成为“圣人”,本质上是为了提高实践认知,修心性、向内求。向内求诚如曾子所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国藩细思古人修身功夫,也总结出:“慎独则心泰,主敬则身强”,从而达到内而专修纯一,外而整齐严肃的道德境界。
在修习心学过程中,我真正体会到了平时什么道理都懂,真正遇到事了,能不能妥善处理才是真正的实修功夫。去年,儿子参加工作了,相处多年的女友也该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然而,由于原生家庭带来的观念冲击,不可避免地由家长传递给了子女,站在家长的角度是给予孩子全身心的爱,而站在子女的角度,这种爱有可能是鸿沟、甚至是精神负担。总之,他们分手了,儿子用了半年多的时间才走出那片阴影。孩子从小学到大学毕业,后来出国留学,顶住疫情的压力圆满结束学业,一直顺顺利利。我个人自认为在他不同的人生阶段,都给予了一定的指导、帮助,有时也甚至是强迫!而我自以为这种强迫也是爱,是为他负责,让他少走弯路。在孩子和女友分手这个问题上,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确实给我很深的触动。作为家长,我们为孩子付出很多,都希望孩子健康、快乐,生活幸福美满,然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仍然未能做到“勿忘勿助”,陷入了迷茫。现在,我和孩子能够心平气和地交流这些问题,源自于我要发自内心尊重孩子这个生命个体,他属于他自己,他生命中所有的坎坷、遭遇都必须由他自己走过。
阳明先生的心学体系中,还提到了重要的一点,即是“用敬”。讲到精神修养方法,曾国藩说:作人之道,圣贤千言万语,大抵不外敬恕二字,“敬”是平日涵养之道,“恕”是临事应事之道。对人以敬,就会谦逊而不狂放;忠恕待人,就不会被私心遮掩,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如能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就会心平气和。好的领导者在入世、治世须谦虚谨慎,虚怀若谷,论功则推于人,论过则引为己责。曾国藩举荐了左中堂,而左中堂恃才傲物,放荡不羁,对曾国藩不以为然,虽然如此,曾国藩仍然一心为公,毫不计较,他和左中堂的关系充分体现了他极大度的容人之量。
这种“用敬”的功夫需要在事上磨。去年我带领团队去内蒙开拓市场,业主是央企这个领域的大型企业,对我方技术方面要求特别高,提前一个月即要求我方按照提纲,准备技术方案向集团公司领导汇报。时间临近了,我去现场之前就跟技术总工进行了沟通,结果告诉我还没有开始准备。这位总工是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专家,平时也是心高气傲,我虽然很恼火,但强压制了。晚上,跟业主喝了酒,得知业主领导对这位总工也有意见。于是,借着酒劲,我把这位总工老大哥狠狠的批评了一通,并指责他不要过于自负,业主对他并不满意等等。但是事情过去之后,我知道这可不是南怀瑾先生讲的“言亡虑绝,事过无痕”,我的言语过激甚至伤害别人的自尊心。我也多次反思那一天的行为,发现自己平日里念念有词的修心理论完全没有在心体上观照,“事上磨”的功夫远远没有到家。之后不久,我借着讨论问题的机会与这位总工又进行了一次交流,诚恳地道歉自己的态度问题。总工老大哥也一笑,承认自己工作忙疏忽了编写技术方案,并保证一定要给业主交一份圆满的答卷。
以上,梳理个人修行的例子,充分说明知行合一其实是很难的,如不能真正行,只是未真知,没有做到去除私欲,修炼心性,回归天理。
漫漫人生旅途,存诚自养,慎独自处,品读《传习录》,修身心永无止境。诚然,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撰写文稿之时,东航客机失事消息牵动亿万人的心,我们为逝者祈祷,向遇难者家属表示由衷的哀悼。面对世事无常,向内求,超然豁达,乐天知命。借东坡先生诗句小结:“回首向那萧瑟去,也无风雨也无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