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梁雄
1、 寻找人生灯塔
2018年初,当时我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很差,基本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将创业作为人生的寄托。通过不断看书想充实自己,但是知识越多,心里越不踏实;为了给自己鼓劲,也看了很多成功学的心灵鸡汤,效果跟打激素一样有危害。例如有本思考类的书,教导达成计划的方法。每天起床第一件事情就是幻想自己已经拥有了名声和财富,反复诵读计划,以保持动力。现在看来些都是通过诱导人好名好利的私欲,让人变得食髄滋味,不能自拔。
有次从讲座中了解到阳明心学。此前自己没有接触过心学,从那以后阅读了先生的传记,开始崇拜阳明先生,计划深入学习《传习录》,但文言文对理科生比较犯难的。期间翻阅了一些现代人解析的白话文,也是懵懵懂懂,但对于初学者来说,感觉如获至宝。现在回头看某些书的解析很不恰当,多从思维角度硬套分析,明显没有实修。为了继续深入学习,从网上找了音频资料,非常幸运遇到刘老师。刘老师提到“独立的灵魂和坦荡幸福感”,非常中肯,也成为了我的人生灯塔。
2、 门外探路,在文义上打转
2018年底,非常有幸加入学思践悟群,跟随刘老师进行系统学习。我的学习方式是跟随老师上课,听音频,同时抄写经文,对不懂的字查阅《说文解字》来辅助理解。那段时间在学习上,自己犯了“助”的毛病,总希望尽快掌握心学全貌。虽然第四十章先生介绍了为学步骤,要求先静坐收束心猿意马,但是自己开始是有些偏见,认为靠以前学习方法,应该也可以很快掌握,所以静坐没真正投入。
那年我的孩子刚上小学,还没有适应新的学习环境,表现很差。而我那段时间也没投入太多精力,所以家人意见很大,埋怨我就像没有心的僵尸一样。之后我反省自己,确实没把心思放在家里,做事不够用心,随后我投入更多精力来辅导孩子。
在辅导孩子学习上,我体会到思维和心性的差别。
开始孩子是不习惯写作业,必须要有大人守在旁边。即使开始写作业,也是心不在焉的状态,跟没有车轮的玩具一样,推一下动一下,不推就停下来。看他发呆的样子,我的情绪很容易上来,胸口的气堵得很厉害。学习了心学概念,能察觉到自己情绪起伏,但无法排解情绪,思维反复告诫自己不能生气,并刻意压制情绪波动。大禹治水,堵截不是办法,越堵后患越大。自己会走开消消气,思维想了很多理由来平复。当回来再次催促他的作业,孩子会表情很痛苦,还哼哼几句。一下子把自己怒火点着了,大发雷霆,一阵鸡飞狗跳的场面后,自己后悔不已。
这个阶段自己没有专心静坐息思虑,体会不到心体运行。事上磨做不到心一端的磨练,就始终在思维逻辑层面进行打转,终究是水中捞月的结果。
3、 开门见山,功夫一贯之道
2019年初开始修习静坐,断断续续的心里也有些疑惑,也怕方法不对。在游学期间当面请教刘老师,大概明确了努力方向。
传习录第三一章。问:“知识不长进,如何?”先生曰:“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圣人到‘位天地,育万物’,也只从‘喜怒哀乐未发之中’上养来。”......“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
修身过程需笃实用功,保持“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心态,才能做到勿忘勿助。
平时我静坐练习是在早上上班之前。车停在公司园区里,平常能听到虫鸣鸟叫的声音,静静聆听周围,身体会沉浸在这个舒适环境中顺畅轻松。静坐完写点心得体会。
心无体以感知天地万物之是非为体,黄庭一窍的气感不是心体,这是感知心体反应比较敏感的区域。气聚为生,气散为死,气机流行顺畅是反映身处于天理合道状态的表现。 静坐能对气动过程观察到清晰明了,像生气时从怒气起来到怒气慢慢消掉的全过程,都能清晰观察才算入门。
心内事只能通过自己反复实践,就像学开车的半坡起步一样。教科书或教练怎么跟你说要点,都很难描述出那种半离合状态的启动点。只能自己反复练习,观察发动机转速表,感受半离合的抖动状态,再配合离合、刹车和油门的联动操作。如果只停留书本文义上,让你在斜坡把车开走,估计多半是死火或溜车,半天都是开不动的。
为学是有两段功夫,静坐息思虑和省查克治的事上磨。静坐犹如打地基,练习基础功夫,事上磨才是真正的历练,才是入世治世的关键。
传习录第一八三章,(九川)又问:“静坐用功,颇觉此心收敛。遇事又断了,旋起个念头去事上省察。事过又寻旧功,还觉有内外,打不作一片。”先生曰:“此‘格物’之说未透。心何尝有内外?即如惟浚今在此讲论,又岂有一心在内照管?这听讲说时专敬,即是那静坐时心。功夫一贯,何须更起念头?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先生教导事上磨和静坐要做到一贯功夫,才真正的本体功夫。
在实修过程,也常遇过此类问题。在静坐时候收束心猿意马,是种旁观世界的安静感觉,更偏爱自己呆,不太喜欢应对外界的烦心事。先生明确这样的功夫没有贯通,不是真功夫。
当时公司有安排我去承担新任务,自己开始是有些抵触,毕竟面对新平台,困难和变动都在所难免。不做事上磨的功夫,在面对新任务是患得患失的状态,吃饭睡觉都不踏实,直接影响日常工作生活。对新任务这件事,磨的是心里攀附的私欲。保持静坐时旁观世界的心态,观察面对新任务所带来的气动,逃避心态是什么问题点引起,是怕自己做不好要担责任,怕出问题怕落个坏名声,这些就是好名好利的私欲。克除这些私欲,气机就会恢复畅顺。就像玩游戏时,你已经跳出游戏世界的限制,拿到了代码逻辑和攻略,可以坦然的对应问题。所以时时警醒自己,不要落入喜静厌动的私欲。
4、 修行的进境
十六字心法的“道心唯微”,文王的“望道而未之见。”都说明了,道是无穷尽的,精微功夫要用一生去探求。刘老师常说,工作和生活只是人生载体,不是人生全部。立志主要解决优先级的问题。我为了避免“忘”的毛病,积极参与志愿工作。2019年底,有幸参与学习群管理实务,一方面能帮助新同道学习,另一方面也是督促自己继续深入学习。2020年初跟随诵读群,每天进行经文朗诵。
传习录第三一九章,先生曰:“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为子而傲必不孝,为臣而傲必不忠,为父而傲必不慈,为友而傲必不信。......胸中切不可‘有’,‘有’即‘傲’也。古先圣人许多好处,也只是‘无我’而已。‘无我’自能谦,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
经过一年多的修习,自认为功夫有进境。这时候反而容易出现“傲”的毛病。前段时间家里安装家电,我本着节约费用的想法,拿起工具就摸索安装,辛苦操作一番只能算勉强成功。当时家人极不满意,埋怨太不美观了。当时自己胸中起怒气,进而维护自己的劳动成果,“傲”充满心中,自认为省钱费力也是有功劳的,应有所理解,吵了起来要维护“好名之心”。事后自己反省,修为还是不够,这属于非专业的操作,也不太妥当,家人的批评没有问题。另外做事标准是致良知,不是为了别人点赞,要能接受别人批评。
传习录第二二二章,“诸君功夫,最不可助长。上智绝少,学者无超入圣人之理。一起一伏,一进一退,自是功夫节次。不可以我前日用得功夫了,今却不济,便要矫强做出一个没破绽的模样,这便是助长,连前些子功夫都坏了。此非小过,譬如行路的人遭一蹶跌,起来便走,不要欺人,做那不曾跌倒的样子出来。诸君只要常常怀个‘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之心,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毁谤,不管人荣辱,任他功夫有进有退,我只是这致良知的主宰不息,久久自然有得力处,一切外事亦自能不动。”
自己坦然接受功夫进退的正常现象,不管外界毁誉变化,继续保持良知方向不偏,终会到达灯塔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