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多入园十天,终于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现在对于幼儿园基本都能接受,再也没有出门出门带着眼泪喊着不要去幼儿园了。
我是两个孩子的妈妈,通过两个孩子入幼儿园的经历,我想有些方面总是存在共性,让孩子适应幼儿园,其实最关键的还是在于家长的主观能动性,按照现在常见的家校共建来说,家校共建应该从幼儿园就要开始。
大儿子诺诺上幼儿园的时候,刚开始也经历了长达两周的反复不适应,后来逐渐适应。我个人认为,孩子喜欢上幼儿园,需要我们家长的主动介入,让孩子主动的融入环境。
组织活动,让孩子更快的认识小朋友
记得大儿子上幼儿园后,我们组织了很多次活动。第一次活动,我们向全班发起报名带孩子去参观消防车,结果那次大概来了五十多组家庭,甚至外面的幼儿园也有人参加。因为日常学校没有组织这样的活动,这个机会对于孩子来说,非常难得。
然后我们带孩子去参观警犬基地,还有参观经常性的周末出去农家乐等。通过孩子间频繁的互动,孩子就会找到几个跟自己关系好聊得来的朋友,形成了自己的圈子。其实孩子的世界也是一个小社会,各种脾气的孩子总有合得来与否的,在幼儿园内,孩子间的交流可能仅限于同桌前后,但通过这样的课外活动,让孩子们自由交往,然后形成固定的朋友圈。这样有日常频繁交往的小朋友后,孩子到了幼儿园,就相当于找老朋友一起玩,当然因此于孩子而言,就是家的感觉了。
家长主动参与家校共建
在过去,我们总有一种观念,把孩子送到学校了,那就是学校的事情,其实,换位思考下,学校的老师又如何能够顾得上这么几十个孩子,只有家长主动参与,共同营造重视孩子的氛围,才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大儿子在幼儿园时,我们也经常参与学校的事物。比如幼儿园要组织中秋晚会,我们与其他几位热心的家长,一起准备食材工具、策划节目等,幼儿园组织户外活动时,我们跟着老师去落实线路。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众多家长的集思广益,让每次的活动做到最好。这个过程中,我也加入了家委会,很多人对家委会存在偏见,认为这是一个跟学校拉好关系的组织,无非就是为了让老师更照顾自己的孩子。这样的想法还是比较片面的,即使老师重视你的孩子,如果班级和学校整体氛围不好,光重视你家的孩子有什么用呢?
以家委会或者热心家长的身份,共同协助学校组织活动等事宜,其实也是将家长的众多想法融入了学校的工作,更有利于学校各项事情的开展。
因为老师也不是万能的,每个家长来自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路或者其他资源,这样整合起来,更有利于班级整体氛围的建设。在中班毕业的时候,我们家作为全校的代表上台致辞,我想这也是老师对我们的肯定,更是对我们家委会成员的肯定。如果大家都不愿参与班级事务,老师当然也心凉了半截,谈何班级氛围。一个良好的氛围无疑更有利于孩子的学习生活,有利于孩子的融入。
循序渐进 别急于把孩子推进幼儿园
有些家长觉得晚读不如早读,恨不得早点把孩子送到幼儿园,这样的弊端网上已经有很多相关文章。孩子上幼儿园最低的年龄是三周岁,如果不到万不得已,千万别太早将孩子送到幼儿园。因为太小的年龄,有些孩子连大小便都不能自理,到了幼儿园,面临完全陌生的环境,家长即使想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孩子连表达的能力都没有。人生的道路很漫长,如果孩子心智还达不到那个状态,那么慢一点,宁愿让孩子晚一点,也不要让孩子急匆匆的上阵,否则孩子吃力,家长难受,老师也有压力。
综上所述,我的个人感觉就是作为家长,我们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的状态,不能一送了之,还要积极关注学校事务,共同参与班级活动等事项的建设,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那么孩子适应幼儿园,那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因为孩子在幼儿园的时间长达三年,就算刚开始让孩子适应,不会哭着上学了,但一旦孩子看到班级里没有熟悉的朋友,班级没有有意思的活动,孩子还能快乐的去上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