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用时光荏苒、不知不觉等词汇开头。可是,我依然毕业三年半了。
前几天跟一个同行前辈交流,说我才毕业三年,不必太着急,需要坚持和磨练。
但又说,有时候选择比坚持更重要。
可是谁知道呢?我们永远不知道当下是该选择放弃还是该坚持到底,不知道哪一个是对的。但是有什么关系呢?人生本来就该是多样的不是吗?
最近在考虑转行。25岁的年纪,是不小了。但是想想,我要活100岁,才过1/4。我不要在让我不快乐的行业坚持一辈子(也许其他人觉得快乐吧)。虽然也许我有点留恋,有点喜欢,但是,还是永别吧。换一个行业,即使压力大,即使忙成狗,快乐就好。三年前,选择现在这个行业是“千金难买我愿意”,现在换行业,依然是。
不知道能不能实现28岁赚够人生第一个一百万的小目标。不过,尽力而为吧!至少可以看到希望就值得坚持。
由于最近的焦虑,看了这个《如何高效学习》的书,确实有些收获。不过最近换工作,比较忙,看得书比较少,就总结看过的这部分吧:
知:
1、需要有整体性学习的策略
2、学习需要建立“结构”“模型”“高速公路”
3、整体性学习的顺序:获取-理解-拓展-纠错-应用(每一步均需要测试)
4、信息结构:随意信息、观点信息、过程信息、具体信息、抽象信息
行:
1、以前看书没有什么习惯,都是拿到手,就从第一页开始看,有时候根本都不太清楚这本书是讲啥的,就稀里糊涂开始,然后慢慢到中间才发现:哦,这原来是一本这种类型的书啊!有时候甚至看了好多,才发现跟刚开始想的不一样,跟自己想学到的东西不一样,会浪费很多时间。但是现在不同了。现在看本书,先看目录,再看前言和序,整体有个大概印象,大概分几个部分,讲哪些关键点。
2、在这个整体性学习的策略中,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是比较重要的。也就是本书所说的“结构”“模型”“高速公路”等所组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于是用到了我看《保险基础知识》这本书中。首先看目录,画思维导图,建立知识体系,再添加枝叶。感谢兰德的思维导图班,让我学会用这个方法做自我介绍,更加系统有效的学习。
3、按照顺序的话,现在新的工作进展刚处于“获取”之后的“理解”阶段,等理解好了,融汇贯通,就可以进行“拓展”阶段了。不过缺点是“理解”阶段还一直没有经过测试,这个需要注意,尽量要每个环节加上测试过程。
4、现在的工作,信息结构既有“观点信息”又有“过程信息”还有“随意信息”。所有的信息都要对应不同的信息整理方法,根据它的分类,选择最容易掌握的方法。
以上就是对本书第一部分前四小节的一些总结和应用启发。以后看完会再接着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