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大难不死,却因此成为英雄。
-----《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
1956年秋天,在巴黎一家叫“老海军”的咖啡馆里,马尔克斯独自坐咖啡馆的角落里远远地看着科塔萨尔握着自来水笔在作业本上写作。他不敢上前搭讪他尊敬崇拜的偶像。此时的马尔克斯生活艰难,像一个落水的人需要“救生筏。”马尔克斯流亡巴黎正是因一个救生筏引发的故事有关。
1955年2月28日,“卡尔达斯号”驱逐舰上的八名水兵落水失踪,其中一人在十天后奇迹生还。因而有了《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于1970年出版问世,距离海难幸存者事件的专题报道已经过去了十五年。
时间倒流。1955年2月22日,美国亚拉巴马州的莫比尔市的街巷、酒馆、电影院有水兵们出入的身影。他们忙着约会女朋友,结伴喝酒看电影和采购,为即将出海航行做一次告别。在这里,他们已经待了八个月。水兵迭戈做梦也不会料到,他在看完电影《凯恩号哗变记》后说的一句话出语成谶。海难幸存者贝拉斯科事后回忆那次看电影后的心情,心中有莫名的不安和恐惧,他不认为是对即将发生的灾难的预感。
四月初,海难幸存者贝拉斯科主动找到《观察家报》提出讲出完整的冒险故事,当然,这个条件是有价格的。最初,马尔克斯是拒绝主编的安排。在马尔克斯看来,这件事被炒作多次,乃至故事被拆解加工、歪曲颠倒,人们已经厌倦 了。在刚刚过去的一个月,整个三月没有一家报社能接近“海难事件”的核心,除了《时代报》的一名记者乔装成心理医生取得了当事人一张事发时的手绘草图和只言片语。贝拉斯科获救后住进由军方安排的海军医院,专门看护,与外界隔绝。贝拉斯科的父母被要求不能随意走动,随便说话。他在康复后,在军方的陪同下接受采访,出席各种演讲、接受选美皇后的献吻,以及手表和胶鞋的广告。对不请自来的贝拉斯科,作为记者的马尔克斯已经没有兴趣了,他明白这位“英雄”非常清楚哪些能讲哪些不能讲,有人会给他画好一个可讲或不可讲的框架。
马尔克斯服从报社的安排,与贝拉斯科的交谈很顺利。每天六个小时,持续二十天的交谈,在《观察家报》连载十四期。专题报道经过加工后,以第一人称叙述,并署上贝拉斯科的名字,自四月五号登出第一期起,掀起购报狂潮。贝拉斯科讲述海上经历的细节,在马尔克斯笔下如同视觉化的呈现,包括当事人的内心独白。“用当事人的口吻去表达当事人的观点。”马尔克斯知道如何让读者在看故事时相信是真事,有身临其境的代入感。最初政府颇为赞赏,英雄与文学是他们乐于看到的。当第三期刊登出来时,无异于是枚炸弹。灾难发生的真正原因并非官方所言----遭遇暴风雨。那天阳光明媚,没有暴风雨。1955的哥伦比亚,执政的皮尼利亚最为昭著的事件都与屠杀有关,于两年前发动政变上台。多年后,马尔克斯回忆这段往事,他说当初他并没想到会因此召来杀身之祸。
事故发生地距离要到达的港口卡塔赫纳只有两小时的航程。起航前船员们领到了被拖欠了几个月的工资,采购的各种家电塞满船舱,洗衣机冰箱等大件电器堆绑在甲板上。贝拉斯科说,航行两天后,海上刮起大风,一连二十多个小时在当地是很罕见的。包括贝拉斯科在内,轮流值班的船员都在等待一个命令,砍掉绳索,让电器滚下水去。扩音器在午夜响起的通知是让他们移到左舷,直到28号的中午,依然没有等到砍掉绳索的命令。
马尔克斯任职《观察家报》记者时期,新闻报道题材的写作深受推崇新新闻风格写作的阿尔瓦多·塞佩达·萨穆迪奥的影响。侧重强调“让读者与生活在悲剧中心的某个人物感同身受。”《一个海难者幸存者的故事》正是他对新新闻风格写作的实践。
巨浪打来,贝拉斯科发觉自己在海水中。海面上漂浮着各种电器和箱子,天气晴朗。当他爬到救生筏上,看手表上显示的时间是十二点整。落水之前,睡在他上铺的任希佛问他时间时,他记得是十一点五十。这块手表后来为他带来500美金的广告收入。
十分钟,七个人葬身海底。
事发后展开的海上搜救,搜救飞机有两次飞临贝拉斯科的救生筏,他甚至认出了飞机上的标识,能清楚看清驾驶舱里的人伸出头用望远镜观察海面。四天后搜救结束,确定无人生还。海难背后的事情在连载中浮出水面,海军高层发来抗议信,否认驱逐舰私运货物和超载。贝拉斯科提供了一份有照相机的船员的名单,报社方买来船员在航行途中的照片,在连载之后出了一期增刊刊出这些照片证明船上有大量的走私货物。另一个被藏着掖着的事是救生筏里的保险箱空空如也,没有应该必须存放的食品、应用水和急救箱等物品。保险箱里的物品可以让十个人在海上生存八天。
贝拉斯科在筏子上漂流十天的细节描述,引得读者集体猜测他会吃什么。扣人心弦的冒险故事让报纸的发行翻了一番。他以装死而徒手抓获一只歇落在他大腿上的小海鸥,最终没有吞下,倒不是因为海鸥之于水手的意义等于是看见了陆地。后面的五天漂流中,贝拉斯科后悔抓了那只海鸥。十天中他只吃了一条鱼,每天下午五点准时来到筏子边的鲨鱼,在他打算放弃生还的渺茫希望时,发觉了海水的变化,筏子在靠近海岸。
贝拉斯科的筏子上岸了,狂欢后的荒谬远比鲜花和掌声更经久。马尔克斯在连载结束后以特派记者的身份去往日内瓦,四国首脑会议将在两周后召开,这一走就是三年。正如他自己所言,流亡海外类似于在筏子上漂流。出版社在结集成书之前,马尔克斯在见到了一位记者拍摄的照片,贝拉斯科在一家公汽公司上班。照片上“他年纪大了,有些发福,看得出来,他又有了不少的经历,同时身上也增添了些许沉着安详的气质,那是一个有勇气亲手将自己的雕像炸毁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