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生活在两千多年前,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2020年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71周年,下面就和小编一起通过孔子的3则故事,感受这位闻名中外的伟人的人格魅力,接受他浩瀚思想的启迪。
一、孔子向师襄请教学琴
师襄是与孔子同时代鲁国著名的乐官。本来孔子的琴技已经相当好了,但他不满足。在他听了师襄的弹奏之后,就下定决心要向师襄学习,好让自己的琴技提高到新的境界。二十九岁那年,孔子专程拜访师襄,向他学琴。
孔子学习弹奏了半个多月,师襄觉得已经相当好了,对孔子说:“这个曲子你已经会了,学一首新的吧。”孔子说道:“曲调是学会了,可是奏曲的技巧还尚未学好。”过了几天,师襄听着看着,觉得这下连技艺也熟了,又劝他:“技艺已经学好,该学新曲子了。”孔子还沉浸在曲调中,好一会儿才回答说:“我还没有能够全部领会这首曲子的志趣神韵呢。”
又过些日子,细心的师襄清楚地觉察出,孔子已经将曲子的志趣与神韵真正把握住了,便再次郑重劝他:“志趣神韵都有了,可以学习新曲子了。”但是让师襄想不到的是,孔子还是坚持要继续学习这一支曲子。他向师襄请求:“老师过奖了。弟子的指法、技巧虽已练熟,但尚未领会此曲的志趣神韵,更未体察到曲作者的为人,想象出其风貌特征。请容我再练几天吧。”
一天,师襄坐在椅子上听孔子弹琴,琴声技巧纯熟,音调和谐,韵味无穷,突然琴声戛然而止,孔子在缭绕的余音中站起身,对师襄说道:“我正在操琴,弹着弹着,感到面前站立着一位古人,只见他面黑有威,身长一丈,目光如电,性情温柔敦厚,与太庙中文王的形象一模一样。请问老师,此曲可是出自文王手笔?”此语一出,师襄顿感震惊。他一下子从座位上站起来,向着孔子连连作揖道:“是呀是呀,我的老师向我传授此曲的时候,正是说此曲名叫《文王操》呀!”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一生都求知若渴,他学琴最后能让老师感到震惊,正是因为他从心底热爱音乐。
二、孔子与子羽的故事
澹台灭明,字子羽,是鲁国武城人,他出生于书香门第,性格内向,体态粗矮,面目丑陋。
子羽投身孔子门下,孔子将子羽引进书房,让他谈谈家庭情况、此前学业、拜师求学的目的。他神情紧张,心跳脸红,显出一副窘态,站也不是,坐也不是,面容更加难看,言谈平淡无奇。他给老师的第一印象:资质低下,才薄欠敏,难以成才。孔子虽然同意收他为徒,但从孔子谈及子羽的语意中,对他的发展前途并没有抱什么希望。
成为孔门弟子之后,子羽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早起晚睡,废寝忘食,勤奋读书,认真思考,不懂就向老师或同学们请教。同学们都认为子羽是个静思好问、苦学超常的好学生。
孔子晚年,弟子子游回家探亲去看望七十岁高龄的老师,并汇报说:“这次,我回老家吴国看望父母,听说子羽南游至长江一带,跟从的弟子达三百多人,招生有原则,教学有制度,形成了势力很大的学派,名声大,威望高,各诸侯国都传颂着子羽的名字。可见,他入孔门求学之后,学业成就是很大的!”孔子听子游介绍了子羽学业方面的成就,感慨地说:“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有错就改,是孔子一生的美德。孔子多次向同学们检讨当初对子羽认识失误。他说:“人不可以貌相’,以貌相去判断一个人的德才,往往会有错误。我凭相貌判断人的品质,能力,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就错了。”
三、孔子与颜回的故事
孔子被围困在陈、蔡两国之间,有时连用藜叶做的羹汤都喝不上,一连七天连一粒米都没见过。
有天颜回从外面搞到了点米,回来后便赶忙把它放到瓦甑里煮。快熟时,孔子在床上远远看见颜回打开了瓦甑的盖子,用手从瓦甑里捞了一点什么,看了看便吃到了肚里。孔子想,莫非颜回太饿,先偷吃了一点么?可颜回是个最好的学生,怎会在老师我之先偷吃呢?
孔子正在怀疑自己对颜回平时印象时,饭熟了。颜回走了进来,请他吃饭。孔子从床上爬了起来,佯装什么也没看见,故意对颜回说:“我今天做梦,看见已故国君吃供饭,而后把剩下的给了我们。现在真的有了饭吃呀?”颜回说:“这饭不能做供饭,供饭是很干净的。刚才我揭开瓦甑盖子时,有灰土落到了瓦甑中。我把那有灰土的饭捞了出来,本想甩掉,觉得可惜,便吃掉了。”
孔子听后十分感慨,对学生们说:“可以相信的,是亲眼所见;而我亲眼所见的却不可信;所以可依靠的是自己的认识,但我自己的认识却不可靠。你们记住:想了解一个人真不容易啊!”
人们常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但即便是亲眼见到的,也未必是真实的,就像孔子说的,“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孔子的一生,充满了智慧的光芒。他说的“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富有哲理的名言至今对我们的学习生活都有莫大的指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