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淑敏曾经说过一个很精彩的故事:
当时她从西藏赶路回家,在路上遇到了一个浑身是土、看起来很可怜的人要搭车。
她想让他上来,但是司机不肯,而毕淑敏觉得他不像坏人,于是就让他上来了。
她和司机坐前面,那个可怜的人坐后面,司机对毕淑敏说,他们车队以前有一个老师傅,被一个人杀死了。
而那个人也是化装成可怜人骗取了他的同情,上车之后杀死了他,抢了他的车,还把他甩在了沙漠上。
当司机说完这番话,而毕淑敏再去看那个可怜人的时候,眼神完全变了,对他充满了戒备。
她一直死死盯着那个人,突然,他看到那个人在偷偷靠近她的行李,似乎要偷她的东西。
为了不让他得逞,她对司机说,要他加快车速,在颠簸的道路上,把那个搭车的“可怜人”,甩来甩去,不让他靠近自己的行李。
但是,那个“可怜人”的平衡能力很好,还是靠近了她的行李。
到站后,那个搭车的“可怜人”也到家了,他刚准备走,毕淑敏表示要他等一下,她要查一下提包里有没有少东西。
当她进了车厢发现,他的行李被那个“可怜人”绑得很好,原来他不是要偷她的行李,而是用绳子帮她固定行李,避免行李被磕坏,而她的行李清点之后,没有少一样。
原来他不是贼,而是想要表达感激,用生命在帮她护住行李。
男人走的时候,她感到愧疚不已,这个时候,她又觉得对方的背影高大起来。
一开始她觉得这个人很可怜,让他搭车,然后司机说他可能是贼,然后她去看那个人的眼神又变了,最后误会解释清楚,她最后又觉得他是一个善良的人。
你看,我们人呐,一旦带着情绪做预设,认定他是一个好人或者坏人,其他细节通通都会佐证自己的观点。
即使他不是这样的人,也会因为我们的偏见,让误会越来越深。
心理学中有一种现象叫做“证实性偏差”:
就是你一旦带着情绪认定一个事实,就会下意识地去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选择性地注意和收集信息,并且排斥那些和你观点相悖的现象,从而得出一个符合自己意愿的事实或真相。
就好像当你在讨厌一个人的时候,你就只会看到对方不好的一面。哪怕对方对你施以援手,你都觉得他是在嘲讽你。
当你喜欢某个人的时候,眼里也全是对方美好的一面。哪怕对方说了挖苦你的话,你也会下意识觉得对方应该是在鼓励你。
因为大部分人所作出的判断不是基于事实和证据,而是基于自己内心的情绪。
我们太容易基于片面信息、基于情绪,去评判一个人的品行,被自己的固有印象支配,可是这个世界真的不是我们想的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