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石景山模式口大街内,有座神秘的皇家寺庙,名为承恩寺,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据传承恩寺所在之地,在唐朝开始就已经有寺庙的存在了,但是最初的那个寺庙现在已无从考据了。而承恩寺是建造于明朝正德五年(1510年),由明武宗下令敕建,承恩寺的西侧是龙王庙。这个承恩寺现在很少人知道,但是它的故事却是很传奇,别的寺庙是巴不得名气越大越好,香火越多越好。而它却500年不开寺门,不要香火,恨不得没人理它才好,低调的不能最低调了,很是反常。
承恩寺的由来在民间传说中也极具戏剧化,相传在明武宗时,明令禁止在石景山区内兴建房屋,当时有一位叫做温祥的司礼监大太监,想在京西古道口修建庙宇,方便为东厂收集情报,于是对明武宗说想为皇帝和太后建造座寺庙祈福,明武宗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下旨让温祥去修建寺庙,还在京西古道口附近划拨出300多亩地,作为承恩寺的香火田。
承恩寺由此而造,经历3年的修建才完工,明武宗朱厚照还亲手赐名为“敕赐承恩寺”。承恩寺与其他的寺庙相比,其他的寺庙四周是一圈一圈的红墙,承恩寺在红墙外面,还用石头堆砌了一圈虎皮墙,远远望去好似一个小型的城池。
承恩寺后来在清朝时经过三次重修修缮,现在还保存着大量的明初时期的建筑风格。如今的承恩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将近2万平方米,是一个四进的院落,主要的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钟鼓楼等等,在大殿两侧还有东西配殿,在后院还有数间厢房,法堂的北处事一块6千平方米的平地,上面不栽种花草。在寺院内,还有两座明朝时期的碑座,其中的一个碑座记载了皇帝的敕赐口谕。
承恩寺比其他寺庙多了一个奇特的建筑,简史在寺院的四角处,有四个用砖石堆砌的碉楼。据称四个碉楼之间有神秘的地道相连。每个碉楼都有10多米高,二层高,在碉楼内还有石梯可以通往二楼,二楼是一个巨大的广场,碉楼的窗户也是用石头建造的窗户,是用一整块的石材凿刻而成的,用来充当射箭用的箭眼。
碉楼的顶部是一个平台,四周都是矮墙,站在碉楼的顶部,可以将承恩寺尽收眼底。现在在碉楼顶层,还有一颗槐树,也是陪伴着碉楼一起经历了风雨的洗礼。在承恩寺内还有数十株古树,其中银杏和松柏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在寺院的北墙还有一株人字柏,这也是北京市内的罕见古树。
正是因为这些碉楼的原因,所以也有民间传说,说承恩寺是大太监刘瑾所建,是他安置团营的地方,只是用寺庙作为伪装而已,里面前院供奉的是佛祖,而后面却是供奉的关公,更为巧合的是,在承恩寺竣工之时,也就是刘瑾处死的时候,之后这个刚建成的寺庙很多年都是山门紧闭,不让人进去。
承恩寺的钟鼓楼也很特殊,一般寺庙内的钟鼓楼是独立在,位于天王殿前方左右侧,承恩寺的钟鼓楼和天王殿是连成一条直线的,与天王殿在同一个水平线上,连成一个整体。在天王殿内的北边的墙壁上还绘制有放生图和放飞图,是全国唯一现存的,是用明代的沥粉堆金制造而成,一副是水里的鱼虾,一副是在天上飞的小鸟在画中都是由皇帝亲自放生,画旁边还有四条五爪金龙,其中的黄、绿、青龙都比较模糊了,只有白龙看上去很比较清晰。
这里现在虽没有什么名气,都是却是一座皇家寺庙,明神宗朱翊钧就曾多次来此居住,据说寺庙里还保留有“龙座”、“龙椅”等皇家物品,而后面更是相传明光宗朱常洛当年并没有病死,而是假死脱身来到这里当住持了。直到清代,依然有很多亲王权贵经常会来这里住宿。承恩寺在建立之后,一直保持着“三不”的原则,即不接受香火,不作为道场,也不开庙,这一点在佛教寺庙中也是非常罕见的,其中原因或许也跟其最初建造的原因有关吧。最后提醒一下大家,进此寺庙之前是要预约的哦!大家如果有感兴趣的,不妨前来一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