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发自简书App
01 【每日践行】留意您给予的时刻,是发自内心由衷的给予,还是有条件的给予?
给予的时刻:忙碌着时,孩子让我给他倒杯水,我立即回头看他,然后去倒水(内心第一反应,这么大孩子怎么不自己倒。)
这个时刻,我不是由衷的给予,甚至有点烦。孩子问我,【妈妈,你是不是有点厌恶我】,我立即惊醒。孩子的需要,是妈妈的服务更是对妈妈爱的需求,我的需要是尊重,体贴,我希望孩子看到我的忙碌,体贴我,自己去倒水。
孩子是多么的敏锐,他第一时间感受到了妈妈的情绪。我回应他,妈妈一点都不厌恶你,只是这一刻妈妈忙,有点烦躁了。
图片发自简书App
02 【每日一思】开始读这一段觉得莫名其妙,这个故事在这里好像没什么用。马歇尔想说明什么呢?以此来论证-【非暴力沟通不只是“沟通方式”,更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提醒,使我们专注于更可能满足我们人生追求的方向。】
我们在生活中是否也偏离方向?明明为了表达爱,却出口伤人,用愤怒,生气,冷战来传达爱?
光线亮得多的地方,指我们的主流文化,我们一些习以为常的旧习惯,让我们迷失了方向?
这是我对于这个故事的思考以及理解,欢迎大家讨论。
留给自己的提醒:
专注于自己的人生选择,觉察自己的注意力倾注在哪里,不断提醒自己,非暴力沟通的核心在于由衷的给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