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所周知,管理有五大职能——计划、组织 、人员配备、领导和控制,今天,咱们先来看看计划、控制和组织。
一、计划与控制(非重点)
计划是事先对未来应采取行动所作的规划和安排。控制是在计划执行过程中出现偏离时予以调整和修正的过程。(计划是规划,控制是纠偏)
当然,计划和控制的基础都是信息,只有有了信息,才能做到事前计划,事后控制。
1、计划的益处
毫无疑问,计划的好处良多,对于个人而言,可以明确工作目标和行动,减少不确定性和失误;对于企业来说,有利于信息沟通、相互了解和事前协调,也为管理者施加影响提供了手段。
2、制定计划
一般来说,计划制定者在某个局部部门(计划范围),协调资源配置和业绩评价,以方案或者流程图的形式(计划形式)描述计划。
3. 控制的方法(重点2):
直接控制:反馈控制,业务工作,控制过程。
间接控制:管理/影响控制-最主要的控制是事后业绩评价,管理者只负责制定标准,然后评价,决定奖惩即可。
业绩= 环境x事前计划 x 控制的努力和技巧。
可以看到,最终的结果,与计划和控制密切相关。
二、组织(重点)
1、组织结构(石墨和金刚石)
管理幅度是指管理者能够根据有效控制的直接下属人数的数量界限。
管理幅度的有限性导致了组织层次的产生,进而又产生了层次之间的协调问题,这就是部门化。
2、制约组织结构的6个因素:
信息沟通:组织必须建立起一个完整、畅通、清晰、高效的信息沟通体系。体现在组织结构上,有六个方面的具体要求:
1)成员清楚职责;2)沟通渠道短捷高效;3)信息按既定路线和层次进行有序传递;
4)设置称职的管理人员;5)保持信息联系的连续性;6)重视非正式组织在信息沟通中的作用。
3、组织结构形式:
企业的组织结构形式包括5种:直线、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子公司和分公司。
子公司是指受集团或母公司控制,但法律上独立法人企业;分公司是总公司的分支机构或附属机构,在法律上和经济上均无独立性,不是独立法人企业。
3、制度规范
企业已经确定了各部门结构,接下来就要定制度规范全体组织成员的行为了。
1)企业基本制度:是企业的“宪法”。主要包括企业的法律和财产所有形式、企业章程、董事会组织、高层管理组织规范。
2)管理制度:针对集体而非个人,是对企业管理各方面规定活动框架,调节集体协作行。
3)技术规范:技术标准、技术规程,主要约束业务活动。
4)业务规范(操作流程):是针对业务活动过程中那些大量存在、反复出现又能摸索出科学处理办法的事物所制定的作业处理规定。
5)个人行为规范:是所有对个人行为起制约作用的制度规范的统称。它是企业组织中层次最低、约束范围最宽但也是最具基础性的制度规范。
制度化管理的实质在于以科学确定的制度规范为组织协作行为的基本约束机制,主要依靠外在于个人的、科学合理的理性权威实行管理。
经(规范制度)和权(权变)的关系:从实际出发,坚持制度化管理。大局坚持原则不动摇;局部放宽,针对人性灵活多变,寻求二者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