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风靡一时的《江南百景图》已经淡出了大部分人的视野,它留给我的印象就是中国水墨画风,以及一众被戏说的历史人物。当然得益于这个游戏,我知道了张择端、董其昌、徐渭等画家的名字,知晓了“吴门画派”。可以说这个游戏把我推到了中国艺术的门口,而把我带入门的则是意公子的新书《大话中国艺术史》。
意公子是谁?她是一位普及艺术的博主,创立了意外艺术。在她看来,艺术源自生活中的意外,所以艺术离不开生活,也不高冷。这样的解读表现在文章里就成了一种幽默与风趣。
一个人的成长史:中国艺术
在这本书的开篇,意公子就说把中国艺术比作人,那么每个朝代都对应了这个人的不同年龄阶段。婴儿时代(史前)玩泥巴——陶器,孩童时代(春秋之前)玩青铜,少年时代(秦汉)玩画作雕塑,青年期(魏晋)开始什么都玩,壮年期(隋唐)书画雕塑玩精了,不惑之年玩技法创新,中年危机时走世俗路线,中老年开始玩中西结合。
每一个阶段都是一次成长,每一次成长的转折或成就,意公子都用大白话给你说明白。
为了能够“有档次”地吃顿饭,古代贵族们可以说是极尽所能地“搞事情”,甚至不惜花重金打造了一整套豪华餐具。你以为,这已经够有仪式感了?不,他们还想来点音乐。
如果回到战国时期,曾国的宫廷之上,有这么一位叫作乙的诸侯王或许会在宴席上这样命令道:“来呀,接着奏乐接着舞。”
有没有觉得这样的语言很亲切?一点时空隔阂也没有,完全就像腰封上说的:句句有梗。这样的词句是真的能让人一口气读完,完全没有老学究那调调。
再比如这段,是不是朗朗上口?
而这些不同形制和用途的青铜器,完全可以对号入座到我们今天的锅碗瓢盆。最大的区别大概就是在不同规格、不同级别的宗族权贵聚餐中对所使用的青铜器的数量和形制等有不同的要求。只需看大伙面前摆放的餐具,谁是全场的话事人,便一目了然。
吃饭的家伙有了,还得有听歌的家伙
也就两个晚上的时间,我看完了这本书,还意犹未尽,感叹:中国艺术史中的瑰宝那么多,作者应该多写一些才是。
中国画,原来不简单
我从来都觉得中国画不够真实,画出来的人都怪怪的,一点都不像真实的人。古人都长这样???其实这不能怪古代画家画功不好,得算在古人崇圣心理的头上。古人觉得圣人总得有点特殊,所以就把臆想的某些东西加到了画上,形成了一定的模式。
正因为如此,中国画我看不懂。相反西方的油画,倒是容易理解,尤其是笔法技法上,从油画画面上就能一目了然。
通读这本书后,我骤然发现自己对中国画的误解有多深,对它的了解有多狭隘。谁说中国画上没有笔法技法?谁说中国画中没有远近透视?这些统统都有!
我在书中插页《富山春居图》上看出了画家的笔触走势,看出来远近虚实。这真的是我印象中的中国画?可见我的认知有多离谱!
西方画多是单点,中国画却是散点透视。通俗说看不懂中国画就是没能理解中国画的透视。多令我汗颜,自己不懂,却还认为是古人不懂透视。要不是意公子解释《溪山行旅图》中的透视运用,我可能仍然是误解中国画的那只井底蛙。
如果让我画这些中国画,可能没我想得那么容易。中国画,真真不简单。
精彩插页,爱不释手
对中国画的改观,让我不时就翻开书,对着图片、插页细看,笔法走势、色彩、构图结构,看了又看,丝毫不厌烦。
书里的《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富山春居图》,被我打开一一浏览,一幅图就能看上个十几分钟,更恨不能去看一眼真迹。
想想看真迹还得看机遇,手头有印刷本看就该满足了。每天临睡前,看一眼满足下精神需求,已经很完满了不是?!
《大话中国艺术史》看完了,想起还有本《大话西方艺术史》,不知道它能给我带来什么样的惊喜。
PS 书装订的小细节就是它平铺展开插页完全没有阻碍,这点无愧于普及艺术类的书。
【文/云玖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