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有点尬,每次回家过年最怕左邻右里,怕他们的过分热情,和我的过分冷漠。
读书在外,工作在外,在家的时间较短,假期回到家里,也就是在家走动,串门这种事情对于我这样的超级宅女,简直就跟硬生生把我架上刑场一样可怕,但是有些场合还是不得不要应付的,所以,一旦到大型交际场合,我就露怯了。
这不,说说今晚的元宵节聚会。
在我们村子,元宵节的晚上都热闹非凡。晚上八点,就在庙宇前摆好水果、糖果和酒水迎接大佬爷。大佬爷是我们这边对神灵的俗称,他们古时都是为人民请命的好官,深受百姓的爱戴。我们把元宵活动叫游神,五个村子的男青年,肩扛着各自村子的到大佬爷,跟随大部队到每个村子的庙宇去,敲锣、打鼓、舞狮,好不热闹。
在等待各位大佬爷莅临的空档,就成了村民间的交流会。
这个交流会是可以分为三个档次。
一档:左邻右里
就是邻居之间的交谈。因为彼此之间也是常常碰面,话题多,身份地位也较为接近,交流起来毫无压力,无非就是说一下东家长西家短。当然,这些话题都是妈妈级的,我这样的未婚宅女对这个不感兴趣。
二档:认亲
农村很重视尊卑和称呼,每一个人都会根据在同宗的辈分来取称呼。比如在家族中排行第二,他的后辈就叫他二爹、二公、二叔公……,所以,不管是不是同宗的,见到了长辈,都会亲亲热热地叫上一声,有的会拉上彼此的手,好好地说道一番,拉近彼此的距离。晚辈是恭恭敬敬的,长辈也是一脸慈祥。
三档:阶级
谈阶级不知道合不合适,没有想到更好的词。因为财富不同,所处的阶级不同,因此人与人之间的格局也产生了差异,聊天的话题也有所不同。所以在这样的交流会,很明显看得出这一波人跟另一波人的差异。
对于我这样的社交菜鸟在这样的场合就是个无头的苍蝇,到处飞,看到熟悉的身影就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可是奈何人在江湖,规矩不能丢啊,看到熟悉的长辈立马笑着问好,问问你儿子女儿没回来吗?他们什么时候上去工作的呀?努力学着老江湖的语气,只是气质这东西需要修炼的啊。
问候完之后,就站在熟悉的邻居间,跟他们有一搭没一搭地聊一会,聊着聊着,突然会安静下来,后来大家觉得没意思,那个小圈子就会自然而然地慢慢散开,又融到新的圈子里。
客套之后,各个圈子就稳固起来了,因为唯有找到彼此熟识的同类才可以游刃有余,尬聊总是会冷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