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职场越久的人,越发现一个现象:
那些晋升很快的人,那些牛人,都一直在学习,从来没有停止过。
相信大家当初刚进入大学,抱着的心态是:终于解放了,终于不用拼命学习了。大学里的考试,只求能过,不求高分,60分和90分,没有任何的差别。
可是进入职场后,发现自己会的东西太少了。这个也不会,那个也不懂。需要重新去学的东西,简直太多了。
而进一步去观察那些翘楚们,会发现他们在工作之外,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用于自我提升和学习。
你很惊讶,平时默默无闻的小张,竟然精通英语和日语。市场部的小李,竟然是个PPT制作高手,公司高层的年终总结PPT都出自他之手。
这时才认识到,“书到用时方恨少”、“技多不压身”的含义了。
工作后,我们该怎么去学呢?
为什么我投入那么多时间,还是学不好呢?
英语都学了十几年,怎么永远停留在半吊子的水平呢?
我们首先需要区分两个概念,学不会和学不好。
学不会,是指不管我们怎么努力,怎么专研,就是搞不懂其中的含义。每个汉字都认识,组合成一句话,就看不懂它的意思。
学不会有很多原因。比如说,自身所处的真实状况与之差别太大。让普通农民去学航天航空,这就是无意义的浪费时间。让矮个子去打职业篮球,这是强人所难。
学不好,就是经过努力,可以掌握一定水平。但是离实际运用,或者融会贯通,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
最好的例子就是,中国人学英语,只认识一个个的单词,要说出一句流利口语简直比登天还难。
学不会,我们没办法,换一个领域吧。
学不好,我们应该深思其中的原因。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有兴趣了,什么都能学会。生活中,也有太多这样的案例,某某某对画画有兴趣,最后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画家。某某某对英语很感兴趣,通过自学,英语水平一流,还触类旁通学了德语、日语等等。
但是,这并不能证明兴趣对每个人都有用,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学好。如果我就是对英语不感兴趣怎么办,越让我培养对英语的兴趣,反而越让我对英语深恶痛绝。
成年人,并不能单纯的依靠兴趣去推动我们的学习进程。
驱动我们去学某项技能的动力,有非常多。对于职场人来说,以下两条是非常重要的驱动力:
1、任务:工作岗位对PPT制作的水平要求很高,那么你一定会投入大量的时间去提高PPT技能。
2、收入:做海外销售,你必须懂得多国语言,这样才能帮你收获更多的外贸订单。
既然任务和收入,能很大程度上驱动我们学习。那么我们如何利用这两点呢?
任务,可以分为生活任务和工作任务。
你可能会问,生活任务能驱动我学什么呢?每日的工作已经很累了,还要折腾生活,岂不是更累了。
其实非也。仔细观察你的生活,是不是很多地方太将就了呢?
比如我们每天叫外卖,就是图一个方便省事。有没有考虑过自己做饭?既卫生又有成就感。你可能会说,每天做饭太花时间了,那周末呢,每周末做一次饭应该不是难事吧。好好研究一番菜谱,每一道菜是怎么搭配的,什么菜用煮,什么菜用炸。认真做几次,你会发现这一顿饭的意义,比点外卖充实多了。以后做菜给女朋友吃,让她欲罢不能,会做菜就变成了你身上的一个优点。
工作任务驱动,就很直白了。为了胜任现在的工作,或者为了谋求下一份更好的工作,去驱动自己学习。
比如你对现在的小公司不满意,感觉浑浑噩噩混着没有出路。要么继续混着,要么准备跳槽。你看到招聘广告上,要求英语口语流利,为了跳槽,英语学习就是你的任务驱动原力。
蔡康永有一段话,大家都很熟悉:
“18岁时觉得英语难,放弃英语,28岁时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语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诶”
收入驱动,相信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有用的。除了马云爸爸,应该没有人会觉得自己收入足够了,每个月收入5000就够了,不需要更多的薪水。
有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我的前同事一直在做各种兼职工作,就是想多赚点钱早点买房。平时发传单,做代购,天桥贴膜,都做过。后来听说他兼职都不做了,专心开始写文案。一打听,是因为他的大学同学在广告公司,需要大量的文案,同学知道他文笔还不错,就给他推荐了。第一笔单子,他花了2天时间,夜里熬到两点多,最后交到同学手里,没想到对方特别满意,给了500稿费。于是他看到其中的利益,专心于接单子写文案,现在基本上靠写广告文案每个月都有大几千的收入。
总结下来,职场中我们需要很多兴趣之外的动力来驱动我们学习。
让每一项技能的学习都依附在某一件具体的事情上,比如为了提升生活品质,为了提高工作能力,为了最直接有效的提高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