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莒南县板泉镇高榆村为自然、行政村,位于沭河东岸,岚兖公路两侧,西去临沂城30公里,东离莒南县城20公里。该村有丁、陈、张、李、刘、孙、王、朱、杨等姓氏。村庄始建时间因目前无文字史料和实物佐证,已不可考。从丁氏族谱记载中可推测,明朝初年此地已形成村落,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村庄因地处三条河流淤积平原的高处,又因到处是生长着的榆树而得名。
一、一颗老榆树
现在高榆村东头的兴榆巷首端,有一颗树龄近五十年,十多米高的老榆树,是村庄榆树的正宗后代,它是高榆村先祖择良地而居和村庄名字由来的历史见证。关于高榆村名字的由来,有两个说法,一说高榆村因地处沭河、鸡笼河和武阳河三河淤积平原的高处而得名,这块河流冲积形成的黄壤土平原,藏风纳气,土质疏松而肥沃,极适宜庄稼丰产。二说此地适合榆树生长,老年间,到处都生长着榆树。榆树是人们生活中的优良木材之一,它在春夏青黄不接之际结出的榆钱儿,还能当点心和粮食吃,带给人们很多念想,帮助人们度过了多次饥荒之年。因此,先祖们为感念这块淤积平原的恩赐和榆树的功绩,将村庄名字定为高榆(淤)。
二、一座老石桥
在高榆村东南方向的东河上有一座东西向的小石桥,相对于北边的大桥,村民一般称之为老桥。石桥修建于20世纪初,由高榆村民陈鸿经牵头筹集资金建造,桥长约80米,宽4米多,9孔洞。1969年,高榆村干部陈茂利以“生产桥”的名义,争取到临沭县政府拨款,在原石桥的基础上重修,桥两端是石垒的引桥,中间是三个大洞的石拱桥。它的修建,既方便了商旅交通,又便利了村民洗衣饮水、挑水浇地、游玩洗澡等生产生活活动。这座小石桥朴实无华,屹立在东河之上已经100余年了,至今仍在发挥着它的重大作用,见证着高榆村的百年沧桑。
三、木梳制作工艺
木梳制作及工艺,是高榆村的传统手工业,它在高榆村已有300多年的传承历史。经过了陈氏家族个体制作、集体化和个体与股份制结合三个发展阶段。如今,它已成为全中国三大木梳制作基地之一,是高榆村的品牌和窗口产业,产品销往世界各地,有“小手艺,大产业。小基地,大市场”的称誉。木梳制作工艺是过去、现在和将来高榆村的亮点、发展基点。它造福高榆,服务大众,是高榆人几百年的看家养家本领,是中国传统手工技艺的精华之一。
四、大堰,机井
高榆村西有沭河,东有高榆河,洪涝灾害比较严重。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从1950年开始了“治淮导沭”工程,在高榆河东岸修筑堤防,沭河东岸垒石贴坡,形成了长长的沿河堤坝,我们当地人称之为“大堰”,1974年沭河特大洪水后,又进行了培堤加固工程,今天的“大堰”不仅可防洪,还可以作为交通道路使用。1975年—1977年间,地方政府为解决村庄抗旱问题,组织了“三八妇女连”,在各村打“机井”,利用地下水抗旱。高榆村南湖,东湖,北湖打了数十眼“机井”,除几眼毁坏之外,大部分到现在还发挥着它的作用。大堰和机井,保护了村民的财产安全,保证了旱涝时节庄稼的丰收,功莫大焉。
五、高榆小学
从新式学堂制学校算起,高榆小学创办于1930年,当时由村民筹资创办,高榆人丁元亮当校长。1932年民国政府创办临沂县第五区高榆初级小学,任命薛汝俊为校长,当时叫洋学堂,学新式课程,学生穿制服,其培养的仪仗队参加1935年临沂县长范筑先(山东省聊城人,抗日民族英雄)视察,表现优秀,受到范筑先县长的好评。1941年2月,高榆人丁兆瑞办高榆抗日小学,启发民族意识,宣传抗日,隶属沭水县兴云区,由于成绩突出,曾受到沭水县政府两次嘉奖。1944年10月以办“庄户学”为主,小学停办。1948年10月在淮海战役的隆隆炮声中复学,宋世智任校长。1952年,由初级小学升格为完全小学。20世纪70年代又升格为“高榆联中”招收初中,80年代中期后,又恢复为“高榆小学”。2015年,高榆村人丁兆颂等捐助22万元人民币,为学校的保存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高榆小学在新中国成立前,是临沂以东区域少有的几所新式学校之一,为高榆村的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为新思想的传播,为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都做出了较大贡献。
六、革命烈士
高榆人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有四位烈士,他们是丁立年,抗日民兵,1942年牺牲,临沂华东烈士陵园和渊子崖烈士纪念碑有名字;丁兆景,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中国人民解放军38军史上留名;丁兆立,八路军,抗战期间牺牲;丁立友,抗战时参军,淮海战役中牺牲,江苏省沭阳烈士陵园有名字。
有五百多年历史的高榆村,茂盛的老榆树,厚重的老石桥,蓬勃发展的木梳业,绵延的大堰,深深的机井,与时俱进的高榆小学,英勇的革命烈士。是高榆村沧海桑田、历史剧变的见证者,在新时代,祝愿高榆村民生活越来越好,越来越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