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上学期学过的文言文,由于上学期不是考试范围之中,所以,这学期要重新复习。
怎么复习呢?开学不久,让学生课后去背过课文及注释,但是,课文内容没有复习巩固,估计学生印象不深。记得以前的复习,就是重点围绕注释开展地毯式搜查,背记为主,这节课我想利用《作业本》开展复习,因为《作业本》这一优质资源还没用过。
其实应该读两遍课文,但为了节省时间,这个省略了,现在想来,下次不能省。在朗读或自读中,可以找到这篇文章中的一词多义,如“美”、“朝”、“于”、“闻”、“之”这些词,尤其强调的是词类活用的,还补充了“讽谏艺术探究”中提到的《韩非子•说难》中的“智子疑邻”这个成语中的“智”是什么意思,这就是一种迁移能力,大部分学生不知道,就说是“聪明”,让学生结合“美我者”的“美”的用法,“哦,原来如此。”终于想通了。原来注释要通过运用才能巩固,我又补充了“文思源涌”这个词,让学生进行判断,哪个词也是这种用法。讲了词类活用后,对于“之”的动词用法,上次学生只想起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一句,对于课内所学的忘记了,我初一初二没教了,查了后发现是“已而之细柳营”中的“之”。结合课文内容就讲了这两个注释,看来,上课是要挑重点的讲,才会让学生留下印象。
接着是本文的情节,围绕“三”作文章,“三回答——三类比——三赏赐——三变化”。这时再补充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与“三”有关的故事,这时,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出来,也就多了,三顾茅庐、三借芭蕉扇、三打白骨精、三过家门而不入、刘姥姥三进大观园、三打祝家庄……,当然,要深入下去,这个也可以深究,点到为止了。
“讽谏艺术探究”重点是结合示例,归纳为:现身说法,引申以前学过的课文,《孙权劝学》孙权也是用现身说法的方法来劝吕蒙学习的。其他还有“类比说理”,以小见大,以家事引申到国事。
当然,对于劝谏原因的分析,就要结合课内外材料完成,课外的材料是“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鄣”,讲到的是“三人成虎”的成语,这里的角度是国君的国度去回答,告诉学生,读题很重要。课外拓展延伸是《资治通鉴》中的关于齐国强盛的原因,这两则故事也很有意思,通过阅读,提高学生分析与归纳的能力,再结合课文,从三方面归纳回答,这样就比较完整了。
文言文复习,不仅仅是课文及注释的识记与背诵,更是一种打开,一种拓展,从知识到能力的提升。复习,不仅仅是资料大战,更是智慧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