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字子房,是汉初名臣,刘邦的得力谋士,与萧何、韩信并称“汉初三杰”。张良的祖先是战国时期的韩国人,其祖父、父亲曾做过韩国五朝宰相。
公元前230年,秦国灭韩。当时,张良父亲已死。张良一心想要刺杀秦王,为韩国报仇。他散尽家财四处寻访,终于在辽东找到一个大力士。此人善使铁锤,所用铁锤达120斤(约等于现代的60斤)。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东出巡游。这一消息早被密切关注秦始皇动态的张良侦知。张良知道刺杀秦始皇必须一击而中,根本没有第二次的机会。经过思考,张良决定在阳武县(今河南省原阳县东部)博浪沙设伏,刺杀秦始皇。张良之所以选择博浪沙,是有重要原因的。古博浪沙的环境与今天的博浪沙有很大不同。当时,博浪沙北临黄河,南面是官渡河,是东出咸阳的必经之路,而且附近沙丘连绵起伏,丘上长满野草,沙丘之间沼泽密布,芦苇丛生,十分便于设伏及刺杀后的逃跑。
也不知道张良和大力士在博浪沙等了多久,反正他们是等到了秦始皇。然而,张良毕竟还是年轻。他高估了自己和大力士的实力,低估了秦始皇的防范警戒。当庞大的车队过来时,张良根本无法分辨究竟哪一辆才是秦始皇的马车。但是,刺杀机会难得,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情急之下,大力士仓促出手,铁锤飞出误中了秦始皇的属车。张良与大力士乘乱逃跑。秦始皇又惊又怒,连续十天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追捕,但是没有结果。
博浪沙刺秦的失败,固然是因为张良年少稚嫩,但是也和秦始皇所建立的一整套完善的警卫制度有很大关系。与秦始皇一统六国给中国历史造成的重大影响一样,秦代所建立的中央警卫制度在中国历史上也同样是开创性的,为后世皇帝所遵循和发展。
秦代中央警卫制度之所以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有二个原因。一是因为秦始皇本人好大喜功,自认为文治武功已超过三皇五帝,所以给了自己一个前无古人的“皇帝”称号。既然有这么个称号,那出行的排场当然也要前无古人。二是因为秦始皇的江山从来就没有坐稳过。六国贵族一直心怀怨恨,复仇之心从未消失;严刑峻法导致阶级矛盾突出,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秦始皇本人也多次受到暗杀,所以对自己的安全问题十分重视。
秦始皇的警卫制度主要有五大方面的内容。
第一,建立了出警入跸制度。所谓出警入跸,就是天子出行、回宫都要派出军队沿线警戒,禁止行人通行,进行交通管制,显示出皇权的不可侵犯,更重要的是保护皇帝本人的安全。在秦始皇之前,天子出行是“跸而不警”,也就是仅仅进行交通管制,而不进行警戒。所以,秦始皇的出警入跸大幅提升了安保规格,是前无古人的。
第二,组建了专门的防护车队。古代天子出行,按规格分为大驾、法驾和和小驾。秦始皇巡游是一件大事,属于大驾出行。在秦代,大驾的规格必须配备属车八十一乘。这些属车,主要搭载皇帝的侍从和保卫人员,配备相应的武器,一方面显示天子的气概,另一方面则是保护皇帝的辇车。
第三,设置专门讨彩头的辟恶车。这个没有什么好说的,纯粹是秦始皇给自己的心理安慰。辟恶车上的人员手持桃弓苇矢。桃木是上古传下来的辟邪神器,至今桃木剑还是道教的重要法器,所以秦始皇出行时带在身边以祈求平安。
第四,选用精兵良将担任警卫。史记记载,当年商鞅出行时,后卫车辆达到10多辆,车上装着盔甲、武器,同时选用身大力壮的精兵作为贴身侍卫,两旁还有卫队跟随车队行进。商鞅如此,秦始皇的排场那就更加大了。大将蒙恬的弟弟蒙毅,深得秦始皇宠信,曾多次作为秦始皇的贴身侍卫跟随出行。
第五,建立了严格的保密制度。现代的警卫制度,中央领导人出行是严格保密的,尤其是最高领导人。基层警卫人员虽然很早接受到警卫和保卫任务,但关键信息一般是无法提前获知的。秦始皇当年也建立了这样的制度。秦始皇到了一个地方,如果随行人员泄露其行踪,那就是死罪。曾经有一次,秦始皇去咸阳梁山宫巡查。在山上,秦始皇远远望见丞相的车队有些庞大,心里便十分不高兴。随从中有人偷偷报告了丞相,丞相立即减少了出行的车马。秦始皇知道后大怒,说一定有人泄露了我的话。秦始皇生性多疑,知道自己话被人传了出去,行踪肯定也被人知道了。于是,他立即审问当时在身边的所有人,但没有一个人承认。秦始皇一怒之下,把这些人全都杀了。
所以,面对如此严密的防护,当年张良是根本无法靠近秦始皇的辇车的。因为当时参与刺杀的总共才只有张良和一个不知姓名的大力士,贸然靠近袭击的话,等到他们找到了秦始皇的辇车,那么自己也肯定一命呜呼了。在此情况下,张良和大力士要么放弃刺杀,要么只能仓促出手。
刺秦的失败,实在是情理之中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