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论让我倾心仰慕的作家,钱钟书无疑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严格来讲,钱钟书不能算是一位多产的作家,甚至于作家的名号也有点名不副实。他的小说只有《围城》一部,其他均为散文和学术著作。
他在文学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似乎远远胜过小说创作方面的成就。可就是一部《围城》,让人见识了一位博古通今的学者在文学创作方面满溢的才华。
《围城》是一部长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语言犀利,讽刺尖刻,诙谐幽默,妙语连篇,被誉为“新儒林外史”。
故事主要写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群相。
主角方鸿渐是个从中国南方乡绅家庭走出的青年人,由准岳父资助出国求学。
在欧洲游学期间,不理学业,于毕业前购买了虚构的“克莱登大学”的博士学位证书。
回国后,方在银行任职,与同学苏文纨及苏的表妹唐晓芙纠缠于感情的漩涡中,并结识了追求苏文纨的赵辛楣。
方最终与苏、唐二人感情终结,与赵辛楣及几位同事同赴内地的三闾大学任教。在大学方陷入了复杂的人际纠纷当中。后与孙柔嘉结婚,并离开三闾大学回到上海。
婚后,方鸿渐夫妇与方家、孙柔嘉姑母家的矛盾暴露并激化。最后,方鸿渐辞职并与孙柔嘉吵翻,心灰意冷。
《围城》一书是钱钟书“锱铢积累”而写成的,小说并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宏伟壮阔的场景,仅仅由作者琐碎的见识和经历“拼凑”而成,但其语言的简练精妙、一针见血,往往叫人拍案叫绝。
书名“围城”即是小说的主旨。
书中人物苏文纨说:“法国也有这么一句话。不过,不说是鸟笼,说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钱钟书夫人杨绛在电视连续剧《围城》片头上写道:“《围城》的主要内涵是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小说中多次点明了“围城”的含义。它告诉人们,人生处处是“围城”,结而离,离而结,存在着永恒的困惑和困境。
借由主人公方鸿渐在经历了教育、爱情、事业和婚姻的失败,揭露了一个又一个“围城”:不愿结婚的他因祸得福去欧洲留学、不爱苏文纨的他追求唐晓芙未果、去了三闾大学才发现陷入文人的尔虞我诈中、不爱孙柔嘉却稀里糊涂与她结了婚、辞职与妻子大吵准备投奔赵辛楣前途未卜。
他的懦弱的性格与残存的良知让他无法面对现代社会残酷的生存竞争和严重的精神危机,缺乏与之对抗所应有的理性、信仰、热情和力量。
这无疑是对人生、对命运的哲理思考,深入到形而上的层次,表现了人类的“围城”困境:不断的追求和追求不得的遗憾愤懑及追求成功后的不满和厌烦,两者之间的矛盾和转换,其间交织的希望与失望,欢乐与痛苦,执着与动摇,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弱点。
文中的精妙之处还有很多,尤其是其比喻的运用,淋漓尽致地讽刺了知识分子。
三闾大学里的明争暗斗就是最好的例证。满口仁义道德、满腹男盗女娼的李梅亭、外形木讷内心龌龊、伪造学历招摇撞骗的韩学愈、道貌岸然、老奸巨猾的伪君子高松年,依附官僚、谋取职位、不顾廉耻的汪处厚......个个人物形象鲜明、栩栩如生。
尤其是讽刺道貌岸然的高松年时的一段话:“事实上,一个人的缺点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他向树上爬,就把后部供大众瞻仰,可是这红臀长尾巴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高了的新标识。”
这精妙的比喻入木三分,形象地揭示了一个身处官场不择手段的高级政客的虚伪,无疑源于作者对知识分子群体的熟悉和剖析。
写出佳句妙语的钱钟书本人,在学问和婚姻中自得其乐,不能不说是一位智者。
在学问上,他是最纯粹的学者,对学术怀着最深挚的虔诚,不允许一丁点儿的虚伪和取巧,如闲云野鹤般淡泊名利。年轻时就通读古今中外的书籍,在清华大学以博闻强记著称,“照相机”式的记忆让其名声远扬。随后几十年沉浸在学术的海洋中,陆续出版了《谈艺录》《宋词选注》《管锥编》《也是集》等学术著作。
在婚姻上,他与才女杨绛的结合无疑是一段佳话,两人心心相印、琴瑟和鸣,渡过了几十年婚姻生活的磨难,实属难得。尤其是两位老人耄耋之年被发配干校劳动,但两人苦中作乐,哪怕劳动再忙身体再疲惫,也不忘去看对方一眼,说上几句话。
“我遇见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之后,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这无疑是他们美满婚姻的写照,颇让人羡慕。对比《围城》中的方鸿渐,对比婚姻生活中苦苦挣扎的男男女女,他们简直是甘于围城的幸运儿。
这样一位兼具学术与人生智慧的智者,无疑是让人敬仰的。
正如有句话中说的一样:“真正的智者,在绝境中也可以开出花来,不只是温暖自己,也能照亮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