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捕捉到一只民国潮爹的小编值班————
提起梁启超三个字,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我在历史书上见过他!
历史书上的梁启超是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戊戌变法”。听上去就是一位严肃正经、叱咤风云的大人物。
但自从看了《梁启超家书:1898-1928》之后,我对梁启超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他情感出轨,可他不仅在信中如实把在檀香山遇到华侨小姐的恋情告诉妻子李蕙仙,而且还将华侨小姐所赠的两把精美的小扇寄给李蕙仙保存。
他是民国文人中的“理财大师”,炒股买房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梁启超不仅是天津中原公司的股东,也往北洋其他实业里投资。1928年他给女儿的信中透露:“有二万内外资本去营业。”
1912年归国之后,梁启超在十余年时间内在北京置办了三处房产,在天津建了饮冰室,还买下了章宗祥在北戴河的别墅。在给女儿梁思顺的信中,梁启超提及了房子出租却收不回租子:
“
新房子现租给中原公司,几乎连半价的租钱——百二十元——都纳不起(工部局却要照三百六十元收营业税),常常拖欠一两个月,我们早已决意要收回了,催搬不下十数次……
”
天津梁启超故居——饮冰室
梁公到底多有钱呢?有钱到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
1918年底,梁启超退出政界赴欧游学,宣称以教育文化为业,走教育救国之路—此次游学,梁公基本是自费。
以个人名义干几次“通电全国”,一次花掉上千大洋。
出轨、有钱,这都不奇怪,梁启超最让小编最瞠目结舌的地方,是他是一个另类潮爹!
1906年梁启超和儿女思成(左一)、思顺(右一)、思永(右二)
在很多人眼中,父亲就像朱自清《背影》里所描述的那样,默默地关心爱护自己,一颗真心全在儿女身上,却不做任何表白。
但梁启超无时不刻不在热情洋溢地向孩子们“表白”,在家书中,他曾如此写道:
“
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情感的人,对于你们的爱情,十二分热烈……
”
在给女儿的信中,梁启超常常把“宝贝”挂在口中。小编已在《梁启超家书:1898-1928》中发现了44处“宝贝”,什么“宝贝思顺”、“小宝贝庄庄”等等。在给次女梁思庄的信中,他曾这样写:
“
小宝贝庄庄:我想你得很,所以我把这得意之作裱成这玲珑小巧的精美手卷寄给你……小乖乖,你赶紧收好吧。
”
除了常把“宝贝”挂在嘴边,梁启超还会给每个孩子取专属爱称,比如管大女儿思顺叫“大宝贝”,三女儿思懿叫“司马懿”,小女儿梁思宁叫“六六”,小儿子思礼则被他俏皮地称为“老白鼻”(英文“old baby”的翻译谐音)。
在儿子们面前,虽然没有这种亲昵的称呼,但父子间也常常逗趣。三子梁思忠在美留学,担心父亲身体,写了6页的长信来提醒他注意健康,他便故作嫌弃:
“
好啰嗦的孩子,比先生管学生还严,讨厌讨厌。
”
接到回信的梁思忠估计是这样的:
这位在思想界和政坛叱咤风云的大人物,甚至还会向儿女“撒娇卖萌”。晚年病中苦痛,他在给长女梁思顺的信中写道:
“
我平常想你还自可,每到病发时便特别想得厉害,觉得若顺儿在旁边,我可以撒撒娇,苦痛便减少许多。
”
就是这样撒娇卖萌的潮爹培养出了9个出类拔萃的儿女。
一门三院士,满庭皆才俊
长女梁思顺,梁启超最爱的“宝贝顺儿”是诗词研究专家;
长子梁思成,梁启超为他和林徽因的婚事操碎了心,杰出的建筑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
次子梁思永,著名考古学家、中国田野考古学的奠基人、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开拓者之一中央研究员院士;
三子梁思忠,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的军官,参加过淞沪会战,25岁不幸早逝;
次女梁思庄,我国图书馆学领域首屈一指的专家;
四子梁思达,经济学家;
三女梁思懿,著名的社会活动家,长期从事对外友好联络工作;
四女梁思宁,在姐姐梁思懿影响下投身新四军,从事宣传工作,陈毅元帅曾说:“当年我手下有两个特殊的兵,一个是梁启超的女儿,一个是章太炎的儿子。”梁启超的女儿即梁思宁;
五子梁思礼,梁启超最宠爱的小儿子“老白鼻”,著名的火箭控制专家,中国导弹控制系统创始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
这“一门三院士,满庭皆才俊”,放到现在,绝对是媒体争相报道的传奇家庭,梁启超写本《我的儿子读哈佛》绝对畅销!
而这满庭俊才离不开梁启超对孩子们的另类教育,下面小编从梁启超给孩子们的书信中总结了如下几条教育箴言,家长们学起来,孩子们拿去给爸妈说!
先有爱,才谈得上教育
梁家共9个儿女,彼此间年龄差距很大,成长环境和性格也各不相同。梁启超会有意识地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父亲的关爱,都觉得自己是父亲心中特殊的一个。
父亲要为孩子的成长付出心血
如今很多男人当了父亲跟没当一样,回家不是打游戏就是瘫在床上玩手机,孩子上几年级都不知道,孩子想跟爸爸玩,一句“找你妈去”就搪塞过去了。
但梁启超无论何时何地都会关注孩子的成长和教育。
流亡日本期间,由于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学校,他便亲自教授女儿梁思顺读书,甚至批改作文至凌晨。经济状况稍好之后,为了培养女儿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他甚至在家里辟出一座实验室。
到晚年时,由于忙于办学办报、各地演讲,他自觉对思达、思懿、思宁的教育关注不够,于是决定让3个孩子休学一年,聘请家庭教师,专补国学、史学课,还要每日临摹书法。
1934年,梁思宁、梁思懿、梁思礼、梁思达(左起)在天津“饮冰室”前。
根据孩子们的表现,梁启超会给他们发奖品,通常都是他自己亲笔写的对联、横幅,内容大多是为人处世的道理。比如梁思达曾得到过用隶书所写的“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的条幅。这些“座右铭”令孩子们终身受益。
尊重孩子的选择,不看一时的成绩
梁启超对子女的学业十分关注,根据每个人的性情、才能,对他们的学习方向都有细致的考虑。但他从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子女,总是倾听孩子们的想法,给出自己的建议,让他们自主选择。本来,他很希望次女梁思庄学生物,但思庄尝试之后,自觉兴趣不大,他忙写信道:
“
庄庄,听见你二哥说你不大喜欢学生物学,既已如此,为什么不早同我说。
凡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你离开我很久,你的思想近来发展方向我不知道,我所推荐的学科未必合你的式,你应该自己体察作主,用姊姊哥哥当顾问,不必泥定爹爹的话,但是新学期若已经选定生物学,当然也不好再变,只得勉强努力而已,我很怕因为我的话扰乱了你治学针路,所以赶紧寄这封信。
”
对于一时的考试成绩,梁启超也并不在意。他曾忧心忡忡地叮嘱梁思成:
“
据你三哥说,你近来看文学书不少,甚好甚好。你本来有些音乐天才,能够用点功,叫他发荣滋长最好。姊姊来信说你因用功太过,不时有些病。你身子还好,我倒不十分担心,但做学问原不必求猛进,像装罐头样子,塞得太多太急,不见得便会受益。我方才教训你二哥,说那“优游涵饮,使自得之”,那两句话,你还要记着受用才好。
”
梁思庄刚到加拿大时读高中,一次考试在班上只得了第16名,十分沮丧。梁启超得知后,立刻写信说:
“
庄庄:成绩如此,我很满足了……好乖乖不必着急,只需用相当努力便好了。
”
人生若无乐趣,要来何用
如今很多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孩子高考填志愿,明明孩子不喜欢,偏偏以毕业好就业、赚钱多来硬逼着孩子学这个专业。
梁思成修建筑史,梁思永投身考古学,梁思庄学图书馆学,都不是能赚大钱的行业,甚至相当艰苦、冷僻。但对于子女的选择,梁启超都鼎力支持。
梁思成毕业时,他专门筹集5000美元,资助梁思成和林徽因到欧洲实地考察西洋美术、建筑。
梁思永要学考古,他就亲自联系当时著名的考古学家李济之,自掏腰包,让梁思永有机会亲身到田野考古一线。
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与思永(右)和思达(左)
事实上,梁启超也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也会担心子女的前程。他本希望梁思成改学建筑工程,因为更容易找工作,但梁思成坚持要学建筑史,他便尊重儿子的决定。在国内时局不稳、政坛鱼龙混杂的情况下,他本不希望梁思忠读军校,但在儿子下定决心后,他就尽一切力量帮他报考。
因为他相信,兴趣比什么都重要。他自称信仰“趣味主义”:
“
凡人常常活在趣味之中,若哭丧着脸挨过几十年,那生命便成为沙漠,要来何用?
”
除了要在自己的学业、职业中找到乐趣,还要在生活中寻找乐趣。他在写给孩子们的信中说:
“
关于思成学业,我有点意见。思成所学太专门了,我愿意你趁毕业后一两年,分出点光阴多学些常识,选一两样关于自己娱乐的学问,如音乐、文学、美术等,我怕你因所学太专门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于单调,太单调的生活,容易厌倦,厌倦即为苦恼,乃至堕落之根源。
”
在他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梁氏子女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梁思成除了绘画功底极好,还会钢琴、小提琴、小号等数种乐器;梁思永能大段背诵莎士比亚的诗;梁思庄能歌善舞;梁思达擅画画;梁思礼则酷爱古典音乐,在大学参加过古典式摔跤队,游泳非常好,还喜爱下象棋。
一家人只有一个共同点——这是梁启超的严格要求——每个人都写得一手好字。
梁启超家书手迹
在生活中,梁启超是个天性乐观风趣的人,
“
我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倘若用化学化分‘梁启超’这件东西,把里头所含一种原素名叫‘趣味’的抽出来,只怕所剩下仅有个零了。
我以为: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若哭丧着脸捱过几十年,那么生命便成沙漠,要来何用?
”
他还在信中向孩子“自夸”道:你们可曾见爹爹有一天以上的发愁,或是一天以上的生气?
这些,或许是梁启超留给子女们最宝贵的人生礼物。在此后漫长的岁月中,这份坚韧与乐观,都支撑着他们的尊严。
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方可用大事
有人曾经问“老白鼻”梁思礼:你从你父亲那里继承下来最宝贵的是什么?
梁思礼回答说:“爱国。”
“爱国救国”就像梁家九子女的胎记,也是梁家子孙不忘的训诫。
在1927年,梁启超给孩子们的信中,他这样写道:
“
毕业后回来替祖国服务,是人人共有的道德责任。
……你们若能于建筑美术上实有创造能力,开出一种“并综中西”的宗派,就先在美国试验起来,若能成功,则发挥本国光荣,便是替祖国尽了无上义务。
”
梁启超所有出国的子女,无一例外都在抗战中或新中国成立前夕回到祖国。“报效祖国”这4个字,在梁家从来不是一句说来好听的空话,即便为此颠沛流离或蒙受冤屈,他们都如父亲当年,绝未忘一“国”字。
记得看《见字如面》,一封封家书承载着个人、家国的记忆穿越时空,带给我们感动和启示。梁启超写的400多封家书,不仅是他留给儿女们的一笔财富,也是留给我们这些后人的礼物,翻看《梁启超家书:1898-1928》,你会感悟到一代伟人的精神情怀与生活智慧。
〈
梁启超家书:1898-1928
点击“阅读原文”或扫码购买
〉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梁启超从1898年流亡日本时开始,至1928年底病危,三十年中写给妻子和孩子的392封书信(若干日期、收件人相同者,作了合并处理)。
如同每一个平凡人一样,潮男梁启超通过家书跟妻儿们畅谈的,不仅仅有淳淳关爱、谆谆教诲,我们还能看到他如何玩转那个时代的新事物、高科技;不仅仅只是指点江山、纵论时事,也有家长里短、茶米油盐的酱醋人生;不仅仅有激昂、热血、希望和欢乐,也有失败、愤怒、绝望和狼狈。
在信中,谈及的话题有购买股票、房产投资、情感出轨、环球旅游、新疆探险等,即便到今天,不少人都未曾尝试这些事物,因而倍觉新潮。另外,本书收入信件数量也尽量求全,旨在为读者呈现出一个多维、立体和丰富的梁启超。
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被公认为是清末以来最优秀的学者和百科全书式人物。
1890年,梁启超师从康有为,在万木草堂学习,成为其一生之转折。1895年,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公车上书”,宣传维新思想,从而名重天下,始有“康梁”并称。1898年,百日维新失败后逃往日本,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流亡生活。1912年回国后,梁启超先后跟袁世凯和段祺瑞合作,最终发现自己难敌虚言救国的政客和手段繁多的军阀。1918年开始,
梁启超逐渐淡出政坛,重心转入文教和学术研究工作。1919年,梁启超游欧,亲历了弊病丛生的西方社会,回国后即宣扬西方文明破产,转而大力提倡传统文化。在梁启超不辞辛劳,专心著述之时,其身体健康每况愈下,最终于1929年1月19日病逝于北京,享年五十七岁。
梁启超一生勤奋,在近三十六年里,各种著述达一千四百万字。涵盖了政治、经济、教育、哲学、宗教、法学、金融学、新闻学等领域。其著作被编为《饮冰室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