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一开始,一群年轻的女学生在火车上一起唱歌,让我想起了中学时和同学们的嬉闹。那是一段非常快乐的时光。当女主尹希娅拿起吉他时,每个人都停下来欣赏她美妙的声音。她很有魅力,同学钦腾也被她吸引,从另一节车厢过来拦住。当尹希娅问他在那里做什么时,他说他是来发通知的,所以他把人才竞赛的小册子递给了每个人。
青春的感情总是藏在很多东西下面,他用各种借口接近对方,但是他不知道,尹希娅为她的梦想而努力:
之前看到有人说,整部电影看不出女主角为了梦想做了什么努力,成名有点太容易了,而且我觉得她面临最大的障碍,就是女性地位的地下化。她试图打破这种思想的枷锁。其他所有的汗水或者努力都是她自己可以做到的,但只有思想的枷锁才能让人感到无助。她不仅有天赋,而且有改变别人想法的潜力。最终,她做到了。这是真正努力的结果。
她妈妈说,你所有的要求我都可以答应,生活不行。尹希娅在努力让生活向她打开一扇崭新的大门。她不想牺牲自己的生活。她录了视频,在网上传播,期望大家都能听到她的歌声。
成名后,她找了一个音乐制作人来录制歌曲,只是为了帮助妈妈和爸爸离婚,走出这一生的宿命。
当她把离婚问价交给她妈妈的时候,她妈妈告诉她,“你从来没有问过我要不要和你爸爸离婚,你从来没有问过我的意见,她也不想和她老公离婚”。她对她妈妈说:“你从来没有想过你的女儿。”但当她理解了母亲生下她的挣扎,她才明白,母亲以前也为她奋斗过,她不是懦夫。她爸知道她妈怀了女孩后,让她妈去医院堕胎,她妈却趁机跑了,直到生下她后才回到这个家。她还说孩子已经生了,如果下次是女孩就打掉,孩子就留下。她就这样来到这个世界上,一直能够学习,生活相对自由。她妈妈总是尽力给她带来她想要的东西。她六岁的时候,她妈妈送给她一把吉他。所有的一切都是她妈妈为她做的。她理解母亲的难处,为她做出了妥协。
我从来不理解我的父亲:
因为我妈卖了项链买电脑,被她老公打了一顿。这位父亲还让女主人把电脑从楼上扔下去。我不太理解这位父亲的心态。他宁愿弄坏电脑也不愿把它留给女儿?
他连问都不问就把女儿嫁给了老板的儿子。从父亲的角度来说,这样既可以避免准备过多的嫁妆,又可以和老板搞好关系。他只考虑自己,从不考虑女儿。在影片的几个细节中,都说女儿在父亲心中似乎没有任何地位。出去看电影,或者去参加朋友的婚礼,我都不会带她。只有一次我带回来好吃的给她尝。接下来的一句话就是让她做好嫁给大胡子男人的准备。
在印度娶女儿要给嫁妆。有的人甚至为了女儿的嫁妆倾家荡产,有的人因为没有攒够嫁妆被烧死或者其他。我想这大概是很多人不想要女儿的原因之一吧。
改变母亲想法的机会;
在机场,妈妈看到了女儿的独立,看到了她心爱的东西被当成垃圾的悲伤。她最终向父亲提出离婚。我想大概是女儿登机时的所作所为让她觉得女儿和自己不一样。她不识字,但女儿读过书;她这辈子除了家附近,哪儿都没去过,女儿居然自己飞到了不知名的地方。她的内心只屈服于命运,而女儿却一直在反抗,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她只会逆来顺受,也不希望女儿这样。在此之前,女儿劝她和丈夫离婚时,她勃然大怒,质问女儿:“你没有问过我要不要和你父亲离婚,你也从来没有问过我的意见。”我想她当时不明白,女人还有其他的活法。可能她从小就在家做家务,然后十四五岁嫁给了老公,在婆家做家务。她除了锅碗瓢盆什么都不碰,当然除了日常开销也拿不到什么外快。记得有一个细节,她老公说这一天的报纸还没送来,她就把报纸钱从费用里扣了。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母亲能抗拒什么?有句话叫“跪久了,就再也没有勇气站起来了。”她觉得她依赖丈夫的工资。离开丈夫的时候,她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下去,甚至不知道当一个家庭主妇能做什么。所以她只说她老公脾气不好,生气的时候会打自己,但是他没做错什么的时候,她觉得老公也不错。
也许很多人不能理解她,但我似乎也有同感。因为我妈也是这样的人,除了我爸不会家暴,我妈在其他方面和电影里的妈妈有些相似。她在家需要在外面做点事的时候,总是说等你爸爸回来。我不知道怎么做,即使我去银行取些钱,因为我不会读也不会写。我来了,就陪她。她总说自己没用,可能离不开我爸。这是因为之前的约束,她被局限在了某个场景里。当很多事情被讲给她听,各种知识被慢慢传授给她,她也会改变自己的想法。既然她能独立工作,她就不这么想了。所以电影里登机的时候,母亲不知所措,而女儿则淡定的处理这件小事;登机后,一名男子占了女儿的座位,女儿直接告诉他,这是她的位置,维护了自己的权益。看到妈妈眼里的这一切,我觉得是她反抗的巨大动力。
尹希娅,意为“女人”,代表着她身后成千上万的印度女性。那些还没来得及看一眼这个世界就被强行打掉的女婴;一个十几岁的女孩辞职,被父亲随便嫁给了一个不认识的人;有被老公虐待却不敢投诉的女人。超级明星正试图解放女性。